退休族學烏克麗麗 活化大腦抗失智

退休族學烏克麗麗 活化大腦抗失智(圖/許文星攝)

2014年一篇對瑞典老年雙胞胎(平均年齡78歲)的研究顯示,比起不彈奏樂器的雙胞胎,彈奏樂器者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減少了64%。醫師也表示,學習樂器幾乎是全腦動用,可以活化觸覺、聽覺、視覺、運動、記憶、專注力與情緒的神經系統!而對退休族而言,出門學習樂器,多了社會互動,活化腦力身心功能的良好效應,也不只是一堂課而已。

大教室裡的十幾位銀髮族,正圍繞着大桌子團練着。那首耳熟能詳的龍貓主題曲鄰家的龍貓》正從人手一把的烏克麗麗中傾流而出,讓人忍不住也想哼起「多多洛多多洛、多多洛多多洛……」。

不過,分成三聲部的衆人,就像三張要疊合好才能顯示圖像的透明投影片,常擺在不對的位置,讓人看得迷茫;不是有人太快搶了拍子,就是有人落在後面跟不上,主旋律常被搶了風采;又像潺潺的河流,左邊、中間、右邊的流速不一樣,缺乏步調一致的協調性

指導的老師擁有神奇的耳朵,總能在合奏時聽出是哪個聲部出了問題,再哼唱着帶領同學邊演奏,邊跟上正確拍子;經過反覆地練習,最後一段完整的旋律終於被揉合出來,熟悉的「多多洛」旋律,終於成功地化身爲空氣中的愉悅曲調!

這是臺北仁濟院烏克麗麗社團的練習現場,社團裡的成員都已參加過仁濟院開設的老人身心活化課程中的「基礎烏克麗麗課程」,學員結業後每週仍自發性的前來練習。演奏的難度比歌唱高,旋律唱得出來,不一定能演奏出來;演奏得出來,也不一定能在合奏時保持協調性。社員分享,龍貓主題曲算比較難的曲目,也讓人看到「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過程。

長期持續彈奏樂器 延緩老化,還能「腦力」全開

臺北仁濟院附設醫院醫科醫師王珮淳舉例,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找來年齡相近的80位男性,分爲3組。其中20名是專業鍵盤樂器樂師,20位爲業餘鍵盤樂師,剩下的40名則不曾彈奏樂器。他們分別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結果發現,專業樂師大腦的運動和感覺區,以及部分的額葉頂葉顳葉的腦灰質體積,明顯比其他兩組大,顯示即使已成年,大腦仍有可塑性。

王珮淳醫師解釋,這顯示了長期持續學習演奏的人,具有較活化的大腦;又因爲失智症與大腦的發炎退化、體積萎縮有關,可以推測學習樂器對於預防失智是有幫助的。

彈奏樂器需要左右腦及手眼協調,才能發揮綜效。包括視譜、記譜、用手準確彈對音、堅持在正確的節拍上……,要熟悉有掌握度,才能駕輕就熟地演奏出心中的旋律。跟任何學習樂器的人一樣,退休的爺爺奶奶們也需要練習,若是從未學過樂器,就需要不厭其煩的反覆練習。

出門上課活化身心的效果 會激起連鎖反應

這些退休銀髮族們,爲了一週一次的烏克麗麗課程或社團練習,回家需要花更多時間複習。社團團員李靜平說:「一週上課2小時,但回家至少要花3小時練習,如果不練,下次來一定跟不上。」演奏樂器是需要一定專注力的活動,有其難度,所以「每週功課」對爺爺奶奶輩的學生來說是慎重其事。要精熟一個樂器,不只是抱着休閒放鬆的心態,而需要認真專心的學習。

王珮淳醫師說,演奏樂器除了可以活化大腦,因爲音樂本來就有調節情緒的效果,加上各種曲風、樂器的選擇很多樣,所以年長者若願意學習演奏樂器,或者多接觸音樂,對於退休族來說是很好的調劑。

仁濟醫院的長輩患者比例較高,加上身爲「家庭醫學科」的醫師,對病患生活型態也有比較廣泛的關心,因爲長期跟長輩互動,王珮淳醫師也累積出了一些心得。她分享說:「鼓勵長輩出門上課,造成的良好效應不只是一堂課而已,他們爲了每週的定期聚會,在一週的其他時間需要花時間準備內容或練習,或者爲了其他同學做些事,因此多了社會互動、彼此關心,也跟身邊的人多了些話題。」這就像是在池塘裡丟了一顆石頭,會引起漣漪一樣,跨出第一步後,自然會引起連鎖效應。

烏克麗麗的小浪漫 融化人心不分男女

烏克麗麗就像一把小型的吉他,隨身攜帶輕巧方便,音量又不大,練習時也不怕吵到別人,還可以隨身帶着爲生活增添點旋律。社團團員李靜平說:「有一次在路邊看到一羣人在唱聖歌,其中一人帶了一把烏克麗麗,只是輕輕地撥了一下弦,他們就能唱出天籟的感覺,這個讓我覺得很驚豔!」

李靜平跟吳耀文在來仁濟院上課之前就認識,他們都是自來水博物館志工。他們說,兩個人平時都是「宅男」,雖然在自來水博物館當志工,但也只需要做些導覽講解,很少與不同生活圈的人互動。後來因爲有朋友在仁濟院當志工,積極地拉他們來學烏克麗麗,說這個很有趣,所以才入門

「不過,剛開始學的前1、2個月會有挫折感,腦袋、眼睛跟手連不起來,沒辦法彈奏出想要的旋律,初學者得過了這個坎,才能繼續下去,否則很多人學烏克麗麗還沒入門,就放棄了。」李靜平說。當時仁濟院的志工在他們初學時幫忙「補習」,大家努力勤練之後,終於克服了第一道難關。

李靜平分享說,他年輕時就對會演奏、會作曲的人心生羨慕,覺得這類人是「第一等人」;現在終於有機會從「聽歌」、「唱歌」到「學會演奏」,這種「晉級」的感覺讓他很有成就感。

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以前求學時,音樂課都被「借」去上其他課程,小時候根本沒學到音樂;現在這種體驗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新鮮的事。

問吳耀文學習烏克麗麗的心得,他說:「不管彈的時候成不成調,有時候只是拿起來隨意地撥出一些音調,就會覺得心中的煩悶降低很多,心情自然地沉澱下來。學成了曲子之後,還可以自娛娛人;持續在這裡上課、回家練習,也覺得生活更有重心!」

退休男性願意出門接觸新事物的動機通常比較低,這個烏克麗麗社團還有個特別之處,就是一般的銀髮族課程常常是女多男少,大約8比2的懸殊比例,但這裡卻是男女各6人,1比1的比例。團員被依照學習力、學習模式分成了三部分(剛好三個聲部),分別是自學能力強的退休醫師、退休公務員,以及女性及媽媽族羣

出門看看非同溫層的人 怎麼過生活吧!

退休族的學習力以及習性、話題,都跟過去幾十年的人生經驗有關,在這樣的團體內學習,不但可以交到同性質的朋友,也能遇到「非同溫層」的人。因爲出來接觸不同生活圈的人,會有不同的體驗。

當被問到怎麼樣才能讓退休的男性,願意踏出家門,嘗試不同的事物?吳耀文分享說:「男性在公園看到別人在做活動,可能心中也好奇,想試試看,但如果那個團體裡沒有一個人出來熱情招呼、邀你一起參加,男性便不會主動要求加入。這也不算是愛面子,但就是會有這種現象,需要有人拉着你去參與,纔會跨出那一步。」

當你願意跨出一步,嘗試不同的事物,你會發現,原來人生並不是只能循着過去的固定模式生活着,偶爾讓生活來一點小改變,有的時候,就像不同聲部的合奏一樣,在徐徐前進的樂音中,一樣能找到與其他聲部協調的訣竅,自在地譜出和諧的樂音。

本文作者:葉語容、蔡睿縈

諮詢:王珮淳(臺北仁濟院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2020.11)

《大家健康雜誌》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