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交熱度持續分化 1-8月拿地額超百億房企減至13家
在各地推出優質地塊、優化出讓規則的前提下,8月土地市場仍然延續“規模走低、熱度分化”的趨勢。僅上海、杭州等地個別地塊出現高溢價成交的情況,土地市場整體以底價成交爲主。
與此同時,房企整體拿地意願低迷。據機構統計,1-8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4731.3億元,同比下降40.0%,降幅呈現繼續擴大的趨勢。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土地供應節奏放緩和新房市場萎靡,房企投資信心不足,短期投資趨緊勢頭難改。
8月杭州宅地溢價率“一枝獨秀”
8月重點城市的土地成交量持續處於低位。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顯示,8月,全國300城經營性土地成交4795萬平方米,環比上月同期下降6%,同比下降30%。上海、廣州成交金額分別爲117億元和91億元,其餘城市均在50億元以下。與此同時,土地熱度持續分化:上海、杭州、揚州等地單月平均溢價率突破10%,更多城市以低溢價或底價成交爲主,如廣州、武漢、西安、南京等城市8月絕大多數地塊仍是底價成交,平均溢價率均未超過0.5%。
值得關注的是,8月30日,南京18宗涉宅地塊同日出讓,最終僅1宗溢價成交、17宗底價成交,成交總金額84.101億元。8月29日,南京位於江北新區5宗涉宅用地出讓,最終也是均以底價成交,成交總價合計19.82億元。8月28日,南京高淳區成交的6宗宅地也均以底價成交,而且大多是地方國企在託底拿地。
此外,中指研究院統計也顯示,1-8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4731.3億元,同比下降40.0%,相較1-7月降幅繼續擴大2.0個百分點。8月,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一二線城市雖有土地推出,但整體成交略顯平淡,僅少數核心地塊溢價率較高。
其中,溢價率最爲突出的城市是杭州,8月29日,杭州拱墅區4宗宅地出讓,平均溢價率高達27.3%。包括濱江旗下的杭州濱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總價約16.08億元摘得康橋單元GS120201-03地塊,樓面價22975元/平方米,溢價率達到了36.52%。
從土地出讓規則來看,各地持續推出優質地塊的同時,出讓方式也在不斷優化。最爲引人關注的是,8月27日上海優化新出讓商品住房用地中小套型住房建築面積標準、住房供應比例等。對此,中指研究院上海高級分析師陳炬蘭表示,這也意味着“7090政策”(商品住房總面積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70%以上)正式退出上海市場。未來更多的大面積產品將涌入上海新房市場,更好地適應當下住房需求結構變化。
此外,8月28日,深圳掛牌一宗寶安區新安街道居住用地,突破了此前溢價率15%的慣例,按照“價高者得”的原則確定競得人。這對於有實力的房企而言,可以增加其拿到地塊的概率。
1-8月超7成房企拿地投資額同比下降
在各個城市土地市場分化的同時,企業投資力度也呈現出斷層、分化趨勢,投資依然謹慎。
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1-8月拿地金額超過百億的企業僅有13家,比去年同期減少6家。而且,8月房企投資意願降至“冰點”,未能延續6、7月底部回升態勢。從重點監測的30家房企來看,8月單月投資金額不足200億元,同環比分別下降77%和49%,爲近兩年次低,僅高於2023年1月份。
8月,僅有綠城中國、保利發展、濱江集團、中國鐵建、中海地產等企業拿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而從前8個月的拿地表現來看,超7成企業投資金額同比下降,不僅僅是民企投資暫緩,過去一年拿地較多的央國企如華潤置地、保利、中海、招商蛇口投資金額同比跌幅也較大。
另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前8個月,綠城中國、建發房產和華潤置地位列新增貨值前三。1-8月,綠城中國以629億元新增貨值佔據榜單第一,建發房產以613億元新增貨值位列第二,華潤置地新增貨值規模爲508億元,位列第三。TOP10企業2024年1-8月新增貨值總額4506億元,佔TOP100企業的31.1%。
圖/中指研究院
從重點城市拿地金額位居前列的房企來看,央企國企仍是主力,民企也在重點深耕區域補充土儲。比如,保利發展、中海地產、中建壹品、中國中鐵、華潤置地等在多個重點城市廣泛佈局,央國企仍保持較高參與度,綠城中國、濱江集團等民企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也聚焦重點深耕區域補充土儲,寧波江山萬里、偉星房產和得力房產等區域性房企則深耕重點城市、增加土地儲備。
其中,作爲杭州地界房產領域的“扛把子”,今年以來濱江與綠城幾乎從未缺席一次杭州的土地出讓,而且斬獲頗豐。比如,8月29日,綠城以總價約18.87億摘得三塘單元XC0501-R21-16地塊,溢價率25.21%,樓面價37485元/平方米,刷新三塘板塊地價新紀錄。
整體而言,克而瑞分析人士認爲,房企投資仍處於低迷期。土拍市場逐步恢復了傳統的少量多次供應模式,整體供應節奏放緩。而且土拍市場熱度出現明顯分化現象,核心城市、優質地塊高溢價競拍的同時,非核心區域土地則持續遇冷。在企業端,銷售疲軟對拿地信心產生明顯影響,投資策略持續趨緊,短期內企業更注重於去庫存、緩解資金壓力、優化資產結構等方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袁秀麗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