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看時事/國際閱讀素養排名臺灣名次前進 仍藏2隱憂

教育部昨發佈二○二一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發現若學齡前能親子共讀、家長熱愛閱讀,也有助學生閱讀表現。圖爲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教育部昨與國際同步發佈二○二一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結果,臺灣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五四四分,在全球四十四個國家/地區,與瑞典並列第七,雖較去年前進一名,是史上最好,但成績也較前次略降十五分,且是高成就者略降、低成就者略升。

而臺灣故事體平均分數明顯較說明文分數低,代表學生從文章中感受情緒的能力,比從文章獲取知識能力來得差。專家認爲,未來應將高層次思考的閱讀策略向下延伸,強化學生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

教育成就評鑑國際協會(IEA)每隔五年會針對國小四年級兒童閱讀能力進行調查,本屆首度從紙本過渡到數位評量,並橋接樣本進行分數量尺轉換。今年新加坡、香港、俄羅斯分居前三,臺灣雖拿下第七名,但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較前次略降。

閱讀素養 排名前進 藏2隱憂 製表/生活文教中心

計劃主持人、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張鬱雯分析,今年由紙本轉爲數位評量,文獻顯示分數會較不理想,不只臺灣,全球廿一國分數皆下降。

臺灣故事體平均分數五三三分,全球排名第十七;說明文平均分數五四九分,全球排名第七。張鬱雯表示,學生習慣在閱讀測驗中找資訊解答問題,而非讀故事的文學賞析,若教學現場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社會情緒,將高層次思考的閱讀策略教學向下延伸,分數有望提升。

所謂故事體是附帶插圖的短篇小說或故事情節,測驗學生是否理解故事中感受和想法;說明文則是附帶圖表,內容涵蓋科學、歷史訊息或觀點。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長陳昭珍則說,故事體文本是培養學生想像力、創意力、同理心的重要文體,內容相對抽象,建議老師及家長能多表達自身情感,強化分享、討論與表達的教學策略。

臺灣閱讀高成就學生約佔五成,較去年略降一成,低成就佔一成五,較去年增五%,中程度者不到四成。中正大學師培中心主任連啓舜表示,三、四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學習閱讀技巧,轉換成透過閱讀去學習新的知識,若沒有在此階段將低成就孩子拉上來,未來恐怕會產生「馬太效應」,強者愈好、弱者愈弱。

國教署長彭富源說,將透過紙本、數位閱讀並行的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辦理教學策略與工作坊,提升教學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