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標的成業績“拖累”, 士蘭微控股股東依然堅定“加倉”| 看財報

登陸資本市場已經超過20年的士蘭微(600460.SH)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首虧。

2023年4月8日晚,士蘭微公司營收約爲93.4億元,同比增長12.77%;歸母淨利潤約爲-3579萬元,同比減少103.4%;扣非淨利潤約爲5890萬元,同比減少90.67%。除了業務上的下滑外,公司持有昱能科技(688348.SH)、安路科技(688107.SH)兩家上市公司股票的價格大幅下跌成爲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士蘭微及其控股股東杭州士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士蘭控股”)曾經依靠入股昱能科技,投資回報一度超過100倍。而今面對股價已經擊穿發行價格的昱能科技, 士蘭控股依然堅決在2023年三季度“加倉”昱能科技超90萬股。

投資股票或將拖累業績

對於上市以來的首虧,士蘭微在年報中列出了虧損的五大原因,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公允價值變動的損益,具體來看就是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價值在持續縮水。其實,從2023年半年報開始,士蘭微就開始持續披露昱能科技、安路科技股票價格下跌對公司業績造成的負面影響。

具體來看,士蘭微持有的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中昱能科技、安路科技股票價格在近段時間內持續下跌,導致其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稅後淨收益-4.5億元。

有意思的是,2020年,士蘭微及其控股股東士蘭控股分別出資1000萬元和500萬元以增資方式入股昱能科技。2022年昱能科技上市當年,隨着其股價不斷創造新高,士蘭微的投資回報一度超過100倍。

來源:交易軟件

4月9日收盤,昱能科技77.13元的股價僅僅約爲巔峰時的十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儘管士蘭微在2023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連續提示昱能科技不斷下跌的股價將對公司的利潤產生負面的影響。但作爲士蘭微的控股股東士蘭控股依然堅定加倉昱能科技。

根據choice數據顯示,在2023年第三季度士蘭控股增持了昱能科技915450股。

來源:choice

投資上述上市公司的負面影響有可能在短期內沒法扭轉,從已經披露的數據顯示,上述兩家公司在這兩年的業績或許還將持續承壓。

早前昱能科技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顯示營收和淨利潤雙降,其中因爲公司2023年計提信用及資產減值損失約0.87億元,這也是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而對於接下來的發展預期,東吳證券表示,考慮微逆行業需求放緩及公司高庫存等因素,下調了2023-2025年的盈利預測。

來源:交易軟件

和昱能科技的情況類似,從安路科技披露的業績預告中可以發現,受下游行業清理庫存週期影響,公司2023年的業績承壓,預計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2.56至-2.06億元,並且這種情況在短時間內或難以得到很好的改觀。德邦證券也在公司的業績預告發布不久表示下調對於公司2023~2025年公司營收的預期。

加碼車規級半導體或承壓

除了此前投資其他上市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外,在士蘭微披露的造成業績下滑的其他原因也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芯片的業務上。其中消費電子景氣度低迷,銷量與產品價格均同比下滑,影響營收淨利;受LED芯片市場價格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LED芯片價格跌價10%~15%,導致子公司士蘭明芯經營虧損同比擴大。

對應的數據上,在報告期內士蘭微主營業務的毛利率爲22.29%,同比減少7.31個百分點。分產品來看,集成電路產品毛利率爲29.47%,同比下降5.56%,分立器件產品毛利率22.73%,同比下降7.49%,發光二極管產品毛利率-1.01%,同比下降13.99%。

與此同時,公司加大汽車級功率模塊和新能源功率模塊的研發投入也成爲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1.47%。

不過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中,對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佈局是接下來的業務佈局的重點。2023年至今,公司旗下的成都士蘭和士蘭明鎵都得到了大基金的入資或是增資。

公司在2023年三季報的交流會上表示,在針對汽車市場的佈局中,除了主控MCU之外,公司已經爲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了幾乎所有必需的產品門類,預計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將成爲公司細分銷售市場的第一位。

年報中披露2023年,公司IGBT(包括IGBT器件和PIM模塊)的營業收入已達到1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0%以上。與此同時,公司正在加快汽車級IGBT芯片、SiC-MOSFET芯片和汽車級功率模塊(PIM)產能的建設。公司預計接下來公司IGBT器件成品和芯片、PIM模塊(IGBT模塊和SiC模塊)等產品的營業收入將快速成長。

但與此同時,近日上市的小米SU7,也帶動了一批新能源汽車的紛紛降價。這勢必將傳導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車規級半導體環節自然不能避免。

納芯微電子CEO王升楊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芯片企業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壓力,隨着汽車市場降價潮來臨,車企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更加精細,芯片的單價也不得不面臨縮水的情況,這無疑給芯片企業帶來了諸多挑戰。(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