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55億建研發中心,韓國荷蘭"半導體同盟"衝擊有多大?

(原標題:投萬億韓元建立研發中心,韓國荷蘭“半導體同盟”衝擊有多大?)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丁玲 倪浩 昭東

韓國荷蘭“半導體同盟”衝擊有多大?" __attr__host="world.huanqiu.com" __attr__addltype="article" __attr__header="投萬億韓元建立研發中心,韓國荷蘭“半導體同盟”衝擊有多大?" __attr__serious="1" __attr__cover="" __attr__time="1702508128613"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丁玲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昭東】正在荷蘭訪問的韓國總統尹錫悅當地時間13日同荷蘭首相馬克·呂特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兩國正式結爲“半導體同盟”,並設立經濟、安全、產業領域的雙邊協商機制。在尹錫悅出發前,就有不少韓媒高度關注與其同行的衆多韓芯片企業高管會與荷蘭半導體行業達成怎樣的合作。有韓媒分析稱,韓國是半導體制造強國,荷蘭則是半導體設備強國,兩國同盟或將使韓企優先獲得半導體設備的購買權。但這一聯盟也被專家視作韓國出於政治考量向西方國家靠攏的舉動,未來的產業前景仍不可避免地看美國對華政策的“臉色”。

挑戰臺積電?

當地時間12日,尹錫悅訪問了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總部,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SK集團會長崔泰源一同參觀了相關設施。阿斯麥和三星將投資1萬億韓元(約合54.5億元人民幣)在韓成立半導體研發中心。

韓國《每日經濟》13日的報道稱,由於阿斯麥獨佔生產半導體所必須的EUV極紫外線光刻機供應,因此也被稱爲全球半導體行業的“超級乙方”供貨商,這也是阿斯麥首次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韓國和荷蘭還打算從2024年至2028年的5年間共同培養大量半導體人才,這將有效緩解韓國半導體業界的“人荒”問題。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根據規劃,到2031年韓國的半導體人力規模應該超過30萬人,但截至2021年僅爲不到18萬人。

韓荷結成的半導體同盟將聚焦尖端芯片製造技術,而在這一領域韓國企業的最大對手被普遍認爲是臺積電。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近日在法人說明會上表示,臺積電有望在2025年量產2納米芯片,這無疑給三星帶來了壓力。韓國《東亞日報》13日的報道稱,未來,代表下一代半導體水準的2納米芯片市場規模可能高達5000億美元,而阿斯麥的最新一代半導體生產設備正是生產這些高端芯片不可或缺的。三星電子和臺積電誰能夠確保獲得最先進的生產設備,誰就將在這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荷蘭阿斯麥公司

據韓國《亞洲日報》報道,三星去年開始量產3納米芯片,美國高通將在高級智能手機處理器上使用三星高端芯片。專家指出,目前三星率先推出3納米芯片,但其良率僅爲60%,遠低於客戶期待值。不過也有分析認爲,雖然臺積電在2納米半導體方面佔據領先地位,但三星電子仍然有機會縮小差距。

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論上,三星、SK海力士與作爲上游半導體設備企業的阿斯麥達成合作,會提升兩家芯片製造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與臺積電相抗衡的籌碼。

爲地緣政治風險考慮?

“明年人工智能對半導體需求將爆發,韓國半導體企業或出現反彈,”韓國《中央日報》13日的報道稱,三星電子、SK海力士今年將拿到一份15年來最差的經營成績單,而“明年將發生明顯變化”的樂觀展望正在擡頭。有分析認爲,隨着人工智能服務器市場的正式打開,預計對高端內存芯片的需求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儘管對產業未來有美好的願景,但韓國芯片產業仍被美國的政策捆住了手腳。法新社認爲,當前美國主導的對華芯片出口限制已成爲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韓國芯片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與多數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一樣,這兩家公司很大一部分產能在中國。報道援引專家的分析稱,韓國芯片公司需要找到方法,減輕美國對向中國運送先進芯片生產設備的單方面限制政策帶來的影響——這種限制可能會阻止企業升級芯片生產設備。

爲此,韓國的芯片製造商正在斥巨資在韓國建設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集羣。但即使這些公司加大了國內投資,專家警告稱,可能也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纔能有意義地將芯片製造從中國轉移出去。

報道還稱,首爾是華盛頓的重要地區盟友,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敦促美國盟友阻止中國獲得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半導體和尖端技術。報道援引尹錫悅的話稱:“隨着半導體在工業、技術和安全方面成爲戰略資產,圍繞全球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正在擴大”。

項立剛認爲,韓國與荷蘭尋求在半導體上的合作,可能是出於韓國在政治上的訴求。尹錫悅上臺之後採取傾向西方的外交政策,與西方國家尋求在半導體產業上達成合作,尤其是在三星和SK海力士經營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也是其鞏固國內政治地位的需要。

韓國正在蒙受損失

與此同時,美國對華強化半導體出口限制正讓韓國遭受重大損失。根據韓國《東亞日報》13日的報道,一位韓國半導體企業高層最近對惡劣的經營環境作出如下解釋:“美國對華半導體管制越來越強,其後果之一就是給韓國半導體設備、原材料、零部件企業投下‘震撼彈’。”韓國貿易協會12日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10月韓國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額爲7億美元左右,比去年同期減少38.9%,而去年中國市場佔韓國半導體裝備出口的比例高達56%。

不光是美國的限制,韓國半導體業界還在擔心中國半導體自立速度加快。韓國半導體業內人士稱:“韓國企業產品在中國半導體市場上的立足之地正在縮小”。不少韓國專家認爲,美國似乎竭盡全力要阻止中國半導體崛起,反而加速了中國半導體自立的速度。

市場研究機構CINNO Research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表明,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導體設備廠商市場規模Top10營收合計超250億美元,環比增長3%。阿斯麥營收約71億美元排名第一。不少聲音認爲,在阿斯麥成爲業界龍頭的背後,離不開全球最大芯片市場中國的需求支撐。

“日本經濟新聞網”近日稱,中國對非尖端半導體的積極投資支撐了需求。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企業對中國的營收比例已超過四成。支撐製造設備需求的是中國的半導體投資。受一些國家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影響,中國正加強在這一領域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