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追憶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歲月

新華社努爾蘇丹6月17日電 通訊:追憶人民音樂冼星海哈薩克斯坦的歲月

新華社記者任軍 張繼業

在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有一條以中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命名街道――冼星海大街。在它不遠處,還有一條以哈薩克斯坦音樂家巴赫德讓・拜卡達莫夫命名的街道。兩條平行的街道,記錄着兩位音樂家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患難之誼

冼星海生於1905年6月13日,記者在冼星海誕辰116週年前夕來到阿拉木圖,聆聽拜卡達莫夫的女兒、75歲的巴德爾甘・拜卡達莫娃追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度過的一段歲月。

1940年5月冼星海化名黃訓”,受中共中央派遣從延安前往莫斯科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配樂。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1942年年底,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打算從那裡回國,但至死也未能如願。

拜卡達莫娃告訴記者,初到阿拉木圖時,冼星海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時值冬天,連一件禦寒的大衣都沒有。拜卡達莫夫偶然遇見無家可歸的冼星海。“兩人雖無法交流,但父親知道,眼前這位抱着小提琴的音樂家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就把他帶回了家。”

拜卡達莫夫將冼星海安置在他姐姐家中,當時蘇聯正經歷衛國戰爭,生活很困難,食物憑票供應,配給的麪包非常少。但拜卡達莫夫一家從沒把冼星海當外人,給予他無私幫助。正像哈薩克人常說的,“在飢餓的時候分食最後一塊麪包”。

拜卡達莫夫時常哼唱哈薩克民歌彈奏冬不拉,冼星海用小提琴伴奏。冼星海也給拜卡達莫夫姐弟演奏自己創作曲子,以及他最喜歡的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這也是房間裡最歡快的時刻

1944年年初,冼星海經拜卡達莫夫推薦,前往科斯塔奈市音樂館做音樂指導。1945年在一次赴偏遠山村巡迴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同年10月底病逝於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醫院。

拜卡達莫娃回憶說,當時冼星海化名“黃訓”,父親並不知道帶回家裡的人是冼星海。後來父親從報紙上看到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又名黃訓)在蘇聯逝世的消息,這才知道自己接到家中的正是冼星海。

從1942年年底到1945年6月,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年時光。其間,冼星海汲取哈薩克民族音樂精華,創作了哈薩克英雄題材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等一批傳世佳作

異國尋找冼星海》作者丁海嘉告訴記者,哈薩克斯坦人民習慣以著名人物給城市街道命名來表達追思與敬仰。1998年10月當時還是哈薩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圖市決定將拜卡達莫夫家附近的一條大街命名爲冼星海大街,併爲冼星海豎立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的第一行樂譜,並寫道“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之橋,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

丁海嘉表示,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友情也成爲中哈民心相通的關鍵元素。2019年5月中哈首部合拍影片《音樂家》上映,同年《中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日子》一書以中、俄、英三種語言出版。

拜卡達莫娃告訴記者,她很感激哈中兩國將這段歷史以電影書籍等形式記錄下來。哈中兩國是鄰居,有了更多的接觸,兩國人民就能夠更好地瞭解彼此,關係也會更加緊密。爲此,她將盡己所能將這段友誼佳話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