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亞里斯多德怎麼說 捐贈多少纔是高尚慷慨?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300年來,人 類如何思索風險,選擇與不確定》作者/喬治.史皮婁出版社/大寫

QR Code

工商書房 熱門文章

English英文線上

任何物品(包括金錢)愈多愈好,看似理所當然。這乍聽之下像廢話的陳述背後,其實頗有深意。與此相關的討論跟諸多深刻的問題一樣,打從很久以前就開始,而最具影響力的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也在這個議題上提出看法。

被很多人視爲心理學之父的亞里斯多德洞悉人性本質與人類行爲,他對財富本身以及如何看待財富,頗有話說。亞里斯多德認爲,有德性之人最可貴的特質之一是慷慨。慷慨之人應捐贈財富,且給予的對象和捐贈的量都要適當。他提到的慈善公益之舉包括建造神廟、向神獻祭、資助合唱團、整備戰艦,或爲市民提供盛宴。有德者這麼做是出於自願、十分樂意,因這項行爲本身令他感到幸福。如果有人心不甘情不願,或不是基於道德動機捐獻,就不能叫做慷慨,因爲比起高尚的行徑,他更看重錢。

另一方面,捐贈財富也絕對不可以太過。不能盲目捐給第一個來要的人,也不可給不值得者,或在時機不對時爲之。喔還有,亞里斯多德提醒,絕不可以忘了自己有多少財富,因那將削弱你繼續幫助有需要者、致力於崇高目標的能力。浪擲錢財做慈善,不能視爲慷慨,而得看作揮霍。此時問題來了:究竟該捐贈多少,才叫做高尚慷慨?

亞里斯多德就在這裡提出一個新概念。他不探究數字,而是以其他角度切入,依序舉出幾種慈善人物。首先是心性寬大、高尚之人,他們能拿出的禮物價值不菲,唯有富者能夠(也應當)負擔。若有人財力不足,卻偏想與富者較勁而捐贈超出能力負擔範圍的財富,那麼就會無力償債,進而危及到他將來爲善的能力。接着是純粹爲了善行而行善的慷慨之人,他們重視金錢,不是因爲金錢本身,而是因錢能爲善。接近底層(但還未到)的是吝嗇之人,把錢攢得緊緊,討價還價,貪小便宜;即便是做好事也不斷抱怨花太多錢,毀了一樁美事。比這類吝嗇鬼還低下的是愛吹噓的自誇之人,比方說,他們會以婚宴般豪奢的盛宴款待朋友。這種招搖的慷慨只是僞裝,並非出於仁愛或公民責任感,只想炫耀財富,讓同儕吹捧奉承。

亞里斯多德對慈善之舉的分類根本不提數字,可謂意義重大。他強調,捐獻多寡是相對的概念。一筆金額不應從絕對的數值來看,而應考量此人的財力,這個概念亞里斯多德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中着墨更深。《政治學》(Politika)是本政治哲學之作,而經濟學是這個領域重要的一部分,遂在此書佔有相當分量。他在第七卷裡主張,滿足的來源有三:外在之物(如物質財產)、身體之物(也就是軀體安康)、靈魂之物(如勇氣、節制、堅韌)。以靈魂之物來說,身體之物或許亦然,總是愈多愈好,沒有上限。至於外在之物,也就是那些我們視爲財富的東西,像是黃金、房地產、牛隻,他的看法特別有意思:「外在之物有其限度。如同一切工具,凡有用之物都具備這種性質:如果太多,必定造成傷害,不然就是對擁有者來說毫無用處。」

是不是有點耳熟?想想吃太多餅乾或冰淇淋會怎樣。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如果效用真的繼續增加,感到飽足或噁心,並不是效用增加的幅度愈來愈小唯一的原因。許多外在之物,如田地、牛隻、犁,只是用來增加財富的工具。超過某個程度,維護這些外在之物造成的煩惱將大於其用處。亞里斯多德清楚說明了,無論什麼原因,一旦過頭,額外的財富不會增添效用。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C3Fx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