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逃冬」嗎? 崁頂長輩把消失已久的它找回來了
四季紅生活文化促進會長輩畫繪本《北勢鴨要出差》並自制道具到學校巡演,不僅保留「逃冬」養鴨產業文化,也爲自己的青春年少記下輝煌一頁。(謝佳潾攝)
「逃冬」要用臺語發音,是指早年養鴨人家帶着鴨羣到他縣市、逐稻穀而居的飼養方式,而隨着時代變遷,不僅養鴨產業沒落,連專有名詞都罕有人知,幸崁頂鄉有羣長輩透過繪本與戲劇留住它,同時也爲自己的青春年少記下輝煌一頁。
農村時代,經濟條件不好,養鴨戶爲減省飼料成本興起「逃冬」,意即帶鴨羣四處尋找掉落地上的稻穀當飼料吃,且每個地方的逃冬路線都不同。崁頂養鴨戶就習慣先到臺南白河再到雲林斗南、彰化和美,在交通不便的當時,養鴨人家忙得不亦樂乎。
四季紅生活文化促進會長輩畫繪本《北勢鴨要出差》並自制道具到學校巡演,不僅保留「逃冬」養鴨產業文化,也爲自己的青春年少記下輝煌一頁。(謝佳潾攝)
崁頂鄉是養鴨重鎮,光北勢村就有26戶養鴨人家,每戶都養逾千隻帶點棕色羽毛的菜鴨,即俗稱的「生蛋鴨」,但進入工業化社會後,人口外移加上環境污染,傳統養鴨產業逐漸沒落,現今北勢村僅剩1戶養鴨,「逃冬」一詞更只剩曾參與過的長輩知道。
崁頂樂齡中心主任莊雅蓉在與長輩相處中,從85歲胡聖祥口中得知「逃冬」,感到非常有趣,不料翻遍書籍卻找不到相關資料,只在農委會網站看到「宜蘭逃冬」介紹,但也僅是說文解字,過程與細節都沒記載,幸胡阿公記得非常清楚。
莊雅蓉爲保留「崁頂逃冬」文化,特與四季紅生活文化促進會的長輩合作、以胡聖祥爲藍本畫繪本《北勢鴨要出差》並自制道具到學校巡演,而成果非常好,不僅臺下學生看得津津樂道,理事長方春也說,長輩能保存文化又展現自我,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