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身觀察梅花鹿 鹿農教戰守則學童瞭解臺灣鹿產業

小學生貼身觀察鹿,透過參訪瞭解鹿相關產業。(曹婷婷攝)

小學生拜訪七股區臺灣鹿種鹿場,認識鹿的飼養管理及鹿茸生技產品研發。(曹婷婷攝)

「小鹿好可愛」,小學生們近距離觀察鹿,好奇不已。(曹婷婷攝)

2025年紐西蘭鹿茸將零關稅進口,衝擊我國鹿茸產業。臺南大學USR畜牧課程模組繼家豬、山羊、乳牛主題後,攜手南大附小與後港國小共學「茸鹿」主題,觀察水鹿、紅鹿與梅花鹿,除造訪嘉義鄒族逐鹿文創園區瞭解原住民與鹿狩獵文化,也拜訪七股區臺灣鹿種鹿場,認識鹿的飼養管理及鹿茸生技產品研發,傾聽鹿農如何讓產業「鹿來鹿賀」。

南大附小指導老師張景傑指出,臺灣梅花鹿600年前就存在,是臺灣的「原住民」,課程帶領學童體驗道地的鄒族文化,也深入養鹿場體驗割草喂鹿之大不易,使用專業器械才能提高效率。

逐鹿社區合作社主席莊莫俄指出,鄒族祖先稱逐鹿爲Poftongveoveo,意爲追逐狩獵梅花鹿的地方。學童在長老鄭信得帶領下親近梅花鹿,觀察梅花鹿生氣時會跺腳,躺下休息則是在反芻。

南大附小學生劉妍均拿着俗稱「鹿仔樹」的構樹葉餵食梅花鹿,須把構樹葉舉高高才不會被梅花鹿一下子就搶光光。後港國小學生蘇宥安說到,鄒族家屋有獸骨架,族人將所獵到的山豬和鹿的牙齒、鹿角懸掛其中,表示授獵技巧高超,這裡可感受道地鄒族文化。

學童接着拜訪榮獲全國十大神農獎的林昆鋒,其養鹿已超過30年,近幾年跟着畜產試驗所做臺灣鹿的人工生殖技術,是我國第一家取得種鹿畜牧場登記證的種鹿場。林昆鋒分享,堅持用新思維創造新局面才能「鹿來鹿賀」。他指出,使用臺灣在地的牧草、玉米、高粱供飼料使用,降低進口飼料的佔比,致力落實淨零碳排及循環農業

南大附小學生貼身觀察鹿,每個人都大開眼界,臺南大學教務長歐陽誾勉勵學生,要學習林昆鋒有前瞻性的思維和眼界,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減緩面對零關稅進口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