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論科幻:傳統文學與科幻文學應相互包容和擁抱
10月18日下午,在成都科幻館裡,作爲“天問”華語科幻大賽系列活動之一,作家王威廉、楊平、分形橙子、潘海天等齊聚“文藝新維度:科幻與傳統文學的雙向共創”主題沙龍,圍繞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科幻文學目前所面臨的寫作困境等話題分享各自的經歷與觀點。
科幻文學在高校寫作課程中比重提升
巧合的是,現場的五位嘉賓中,有三位作家——王威廉、楊平、潘海天都承擔着在高校講授寫作課程的工作。近年來他們都有共同的感受,即越來越多的學生正在對科幻感興趣。王威廉分享,在過去的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大多是以講授現實主義文學寫作爲主,而如今,科幻文學在教學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重。
“對於剛剛接觸寫作的大學生而言,科幻文學其實能夠幫助他們走上寫作的道路。”王威廉認爲,傳統文學往往會對寫作者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對社會的感悟有所要求,而涉世尚淺的大學生表達起來會容易顯得單薄和虛假。科幻小說要求的並不是世俗經驗,而是豐富的想象力,這恰好是年輕學生們的優勢之一,也更容易成爲他們表達人生感悟的載體,並在練筆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小說寫作技巧。
王威廉提到,在傳統觀念裡,“技術”只是一種“應用”,而這其實是一種對技術的狹隘認知。他認爲,科幻小說可以打破文科教學壁壘,實現高校的跨學科教學,讓剛剛步入寫作門檻的青年人擁有更加廣闊的科學思維和視野。
真正的想象力是來自對世界的困惑
這場沙龍最爲寶貴的,是在談論作爲類型文學的科幻小說和傳統文學的區別時,每一位作家都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目前科幻作品中所面臨的寫作問題。
分形橙子提到自己在和學習寫作的年輕人交流時,許多人都向他提出同樣的困惑:我有一個很好的“科幻點子”,究竟如何把它變成一篇科幻小說?分形橙子直率地表示,這是由於許多人在面對“科幻文學”的時候,只看到了“科幻”,卻沒意識到這也是一種“文學”。
分形橙子說,科幻文學的本質是在講故事,講故事就需要有情節和情感點,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比如老舍《貓城記》就是很好的文學範例。“科幻不能僅僅限制在‘點子’上,但許多初學者對科幻小說之外的文學是不屑一顧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王威廉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爲雖然科幻文學是一種類型文學,但它和傳統文學中所需要的文學素養其實是一樣的。許多科幻作家過快地推動故事情節,導致人物塑造比較單薄,科幻故事無法賦予人性的內核,“其實不存在與人性無關的小說,這是科幻文學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很多科幻作家認爲想象力是從論文中讀出,但其實真正的想象力是來自內心對這個世界的困惑。”王威廉拿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和《克拉拉與太陽》舉例,二者都是從一個並不新奇的科幻點子上切入,但石黑一雄細膩的情感處理卻讓小說十分動人,“彷彿是將腐爛的外殼重新激活。”
他建議科幻作家們,可以回頭看看那些寫過了的題材,能否再從其他角度緩慢地展開它。“要遵循文學的規律,科幻小說纔會走得更遠。”王威廉說。
隨着科幻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學期刊刊登科幻作品,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學作者開始嘗試科幻寫作。
科幻作家、編劇潘海天提到,其實當代作家已經越來越難以避開科幻的領域,因爲科技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作爲寫作者,不得不關注到技術對現實的衝擊、人與機器的關係等內容。
對科幻文學進行反思,並不是爲了批判,而是爲了讓他們所熱愛的科幻文學變得更好。潘海天分享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經歷:當他外出參加活動需要介紹身份時,寫傳統文學出身的作者會被介紹爲“作家”,而他會被介紹成“科幻作家”——像是從“作家”中被分離出來的單獨類型。他說,“希望看到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中生長出越來越多中間形態的作品,科幻文學和傳統文學能夠互相包容和擁抱。”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任宏偉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