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應對洪澇災害韌性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時期,多地遭遇強降雨,一些城市出現內澇,給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城市內澇,儘管有雨量大、雨期長、短時集中降雨等自然原因,但也暴露出不少城市在防汛治澇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爲此,應樹牢底線思維,立足長遠,多管齊下提升城市內澇風險防範應對能力,讓城市在暴雨面前更具韌性。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存在短板弱項。城市發展不僅要有高樓大廈,也要注重保留好山川風貌,順應自然。然而,有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阻斷水系、河道“變瘦”、圍湖造陸等問題時有發生,導致一旦遭遇暴雨,水流不暢、難以及時排出,城市內澇嚴重。不少城市周邊缺少配套的蓄滯洪區,導致洪水無處可去,城市抵禦洪災的能力大大減弱。
同時,有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標準不高。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一直存在。作爲地下工程的城市排水系統,不像地上工程一目瞭然,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較低。每年夏季,“城中看海”現象無不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統的薄弱。由於城市建成區面積大,對現有排水管網進行大範圍更新投資巨大,導致一些城市排水系統更新升級緩慢。
暴雨等極端天氣歷來是城市的重大威脅,防汛事關羣衆安危。告別“城中看海”,不能只是民心所盼,而要落在實際行動中。儘管存在一些現實困難,但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早日改變現狀。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城市水系的暢通、排水設施的提檔升級應該成爲城市更新的重要方面,需加大投資力度。
加強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疏浚城市河道,完善城市水系,將城市內河與自然江河湖泊進行連通,實現雨水的快速排出。針對未被大面積開發的城市低窪地區,可以建設人工湖,增強城市含蓄水源的能力。在重點城市周邊地區,要強化蓄滯洪區建設,給洪水留空間、留出路,提升區域整體防禦洪水能力。
推進重點城市、重點易澇地區地下排水管道改造提升,提升城市應對極端暴雨洪澇的能力和韌性。對於地下商超、停車場、人防工程、地鐵等地下空間,開展風險排查,增設抽水泵站等設備設施,提升排水防澇標準。此外,城市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建設城市綠地、保護城市溼地,構建“蓄排結合”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
提升城市防汛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不懈抓落實,統籌推進地上、地下防汛基礎設施建設,真正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同時,要強化數字賦能,建立健全城市災害預報預警體系,用數字化手段全面掌握城市降水、排水系統運行、道路積水等情況,提升城市防汛的智慧化水平,讓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智慧。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