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會議的大模型生意經

協同辦公與大模型技術有天然契合度,商業模式也相對成熟。2月22日,騰訊會議上線了基於混元大模型的AI小助手。北京商報記者體驗發現,AI小助手可以總結會議內容、整理會議待辦等。2023年9月騰訊會議AI小助手開放預約,目前開通會員即可體驗。當下百度、阿里等正陸續將大模型能力接入自家應用,除了接入的時間、能力完成度等明面上的競爭,對商業化的追逐也不是秘密。

上線AI小助手

2月22日,騰訊會議正式上線AI小助手,會員版、商業版、企業版用戶更新騰訊會議版本後可體驗。騰訊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騰訊會議AI小助手由騰訊混元大模型提供支持。

用戶進入會議後點擊“更多”即可體驗AI小助手,使用該功能前,用戶需要選擇“所有成員可對整場會議內容提問”“所有成員可對參會期間內容提問”“僅主持人可提問”設置。AI小助手可以總結用戶入會前的會議內容、告訴用戶會議達成了哪些共識、會上有哪些人發言、列出會議中所有觀點等。

這不是騰訊方面第一次曝光騰訊會議的AI小助手,2023年9月就宣佈騰訊會議已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併發布騰訊會議AI小助手。

相關負責人對AI小助手的介紹十分詳細:會前,AI小助手能進行材料準備。在週期性會議中,用戶可直接直接詢問小助手上輪會議的關鍵內容,如有哪些核心結論、遺留了哪些討論項等,即可形成一份本輪會議的議程。會中,AI小助手可幫助與會人快速抓取重點信息。例如中途入會的用戶,可以通過“前面大家都討論了什麼?”等進行問詢,迅速掌握會議脈絡;在出現內容篇幅巨大的會議文檔資料時,AI小助手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分析。會後,還能自動生成智能總結摘要,幫助高效回顧,提升開會和信息流轉效率。

當時AI小助手開放了預約體驗,目前該功能正式上線,“開通會員,暢享會議智能問答”。

開通會員即可體驗

北京商報記者登錄騰訊會議發現,目前騰訊會議會員分爲個人、團隊、教育/公益特惠版,其中500人、300人、100人·團隊版會員,可不限次數使用AI小助手,100人·個人、100人·教育/公益特惠版可限時體驗,免費版騰訊會議不支持使用AI小助手。這是騰訊會議1月27日最新升級的會員政策。

對於會員服務調整的原因,騰訊會議方面表示,“不同用戶基於不同場景有更多特定需求,我們持續探索更精細化的方式提供優質會議服務,由此也面臨着服務器、帶寬、算力成本上升帶來的運營壓力”。

根據騰訊會議2023年9月提供的數據,用戶數超4億,上線以來服務超過25億次在線協同,付費用戶數同比提升5倍。

和騰訊會議類似,用戶如想通過文心一言體驗百度最新版文心大模型4.0版本,需要付費成爲會員,非會員可免費使用基於文心大模型3.5的各種功能。目前文心一言有會員和聯合會員兩種服務。

具體到協同辦公領域,2023年4月釘釘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釘釘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釘釘很多大模型相關功能是免費的。

應用之爭是目前國內大模型PK的主流方向,掌如研究院院長何基永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競爭主要體現在技術研發與創新、領域覆蓋廣度、應用場景深度、產品落地速度上,“各大公司圍繞自身業務場景,深入挖掘大模型的潛力,實現特定場景的優化和突破。誰能更快地將大模型技術應用於實際產品,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從垂直領域找路

“協同辦公領域在信息處理、任務分配、決策支持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大模型正是處理這些複雜任務的利器。大模型能幫助協同辦公應用拉開差距。”在和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

關於大模型商業化,朱克力認爲,“大模型已經逐漸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商業化是必然趨勢,但不能一蹴而就。最優的路徑應用是結合實際應用需求,提供定製化的大模型解決方案。同時通過開放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提供雲服務等方式,降低大模型的應用門檻”。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站在另一個角度上分析,“國內大模型迄今在商業上的探索,並沒有特別新的突破,而且技術上沒有形成比較通用的能力。Sora誕生後,國際間的大模型競爭已經轉移到圖片、視頻上。國內最優的模式自然是做出比較好的語言和視頻類大模型,並做成通用型,to C、to B收費,但這個模式比較理想化。如果在一些細分領域,比如協同辦公、文檔類,做一些大規模的嘗試,體現出生產力來做付費,反而比較行得通”。

回到應用和企業本身,目前騰訊內部300多個應用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1月底,騰訊CEO馬化騰在騰訊年會也提到了AI業務:不算最領先,至少沒有太落後。在他看來,短期內一兩年內不會有一個純原生AI大的應用,應該還是要結合到騰訊的所有產品裡面進行效率提升等,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