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對美國、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文:任澤平團隊

本次美國大選跌宕起伏。臨近投票,哈里斯民調支持率反超特朗普,“特朗普交易”降溫;各州投票情況也頗具戲劇性,賓夕法尼亞州被爆出選票欺詐和選票系統故障,內華達州選情推遲公佈,等等。

最終搖擺州“一邊倒”,賓州翻紅幫助特朗普提前鎖定勝局。截至目前,特朗普已獲277選舉人票,率先超過270票贏得大選。

與此同時,共和黨奪得參議院控制權,在衆議院選舉中領先,如果共和黨控制兩院,特朗普將成爲美國曆史上最具權勢的總統之一,也將爲執政空間清掃障礙。

特朗普重回白宮,對美國、中國和世界有何影響?大類資產如何演繹?

我們認爲,特朗普重返白宮,可能會加徵關稅,這需要國內推出更大規模刺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的措施。無論誰當選,中國最終要靠做好自己的事情,打鐵還得自身硬,全力拼經濟。

1 特朗普的政治主張:製造業迴流、對內減稅、對外加稅、美國優先、結束戰爭、反移民

特朗普對內目標仍是“製造業迴流”,促進就業,對外政策將繼續延續“美國優先”。具體來看,

1)經濟與就業層面,承諾製造業迴流,逐步廢除損害就業的監管規定;認爲通過增加本土能源生產、廢除拜登的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稅率等方式降低通脹。

2)貿易層面,堅持“美國優先”,公平互惠,最終目的是降低外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統一關稅水平,促進美國就業。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無差別提高關稅,開徵“基本關稅”;對實施“不公平”貿易行爲的國家進一步提高關稅;《特朗普互惠貿易法》授權特朗普降低外國產品關稅,但前提是外國降低自美進口相同產品關稅。

3)對華層面,主要在貿易領域限制,減少進口、升級關稅、限制在美投資,取消對華最惠國待遇等,如對中國商品加徵60%基本關稅,限制中國在美投資不動產、新能源車等。

4)能源環境層面,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發展傳統能源,擴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5)國際關係和國家安全層面,重塑軍事力量,由盟友承擔軍事費用;反戰態度,解決中東問題,結束俄烏戰爭;修復美俄關係和美朝關係。

共和黨屬於保守黨派,奉行文化保守主義、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強調自由與效率、限制政府規模和政府管制、公平貿易等,支持減稅、反對非法移民、減少社會保障水平、保留持槍權利等。

2 特朗普當選的背景:社會撕裂,民粹主義盛行,鐵鏽州,沉默的大多數

作爲被媒體稱爲“現代最差總統”之一,特朗普爲什麼能重返白宮?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理解特朗普2016年爲什麼“逆襲”,“沉默的大多數”把特朗普送上總統寶座。特朗普在2016年的意外勝選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數”對“精英主義”的不滿以及成功挑戰,是美國民衆對謀求新出路的願景。威斯康星、密歇根、賓夕法尼亞等“鐵鏽州”隨着產業變遷而快速衰落,藍領工人經歷失業、收入下降、社區衰敗、夢想破滅,正是這些未被精英階層關注的沉默的大多數。

主張激進的特朗普爲何能再度崛起?政治極化的背後是社會撕裂,民衆獲得感不強、逆全球化思潮涌動、民粹主義興起。近年來,美國階層固化、通脹、非法移民等加劇底層民衆的被剝奪感,民粹主義思潮生根。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美國社區調查數據,在美非法移民人口從2021年的1050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1100萬,扭轉2007-2019年的長期下降趨勢。美國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2022年基尼係數升至0.63,教育不公平使得民衆階層躍升愈發困難。2024年,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愈加嚴重,長期高通脹和經濟下滑風險加劇民衆對民主黨不滿。

此次搖擺州形勢再次呈現“一邊倒”,“鐵鏽再次變紅”背後是美國藍領工人生存空間日益狹窄。疫情後高收入羣體繼續從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的升值中受益,而低收入家庭的財富增長較爲緩慢,美國罷工事件頻發。2023年,美國前1%的人口擁有20.7%的總收入,前10%的人口擁有46.8%的總收入;而在1980年二者分別爲10.4%和33.8%。2023年,後50%的人只擁有13.4%的總收入,而1980年則有20.1%。面對一個撕裂的美國,美國民衆不得不助力特朗普重回白宮,謀求出路、期待新的政策、祈求更好的結果。

3 哈里斯爲什麼會敗選:反戰情緒,高通脹

應該說過去這3年多,美國就業市場良好,股市牛市,房價大漲,與盟友關係不斷修復,拜登的執政業績不算差。而且,哈里斯擁有競選資金優勢。

但是,兩大致命因素導致了哈里斯敗選:

對外反戰情緒,拜登任內,俄烏衝突愈演愈烈,深陷戰爭泥潭,以色列對伊朗展開大規模空襲,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加劇民衆不滿情緒。

對內高通脹,拜登和哈里斯組合任內的通貨膨脹太高,最高時接近兩位數,而且持續的時間長達3年,貫穿了整個任期,高通脹導致民衆的實際收入水平和購買力下降,從而削弱了民意基礎。而特朗普宣佈要降低通脹,這抓住了關鍵。

但是特朗普真的能降低通脹嗎?其實很難,特朗普宣稱要降低通脹,但政策組合本質上是“再通脹”,對外加徵關稅+對內減稅+反移民+製造業迴流+提升就業,這套組合是商人思維,直接結果就是“再通脹”。

其實,美國降低通脹最好的辦法是降低跟中國的關稅,恢復自由貿易,中國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流入美國,美國通脹會立刻大幅緩解。當前中國通縮+美國通脹組合,很大程度上是逆全球化的產物。雖然經濟學上成立,但是估計很難實施。

經濟學是一個偉大的學科,因爲她試圖找到拯救世界的技術方案,但有時會受阻於政治利益博弈。

4 若共和黨控制兩院,將爲特朗普執政空間清掃障礙

共和黨奪得參議院控制權,這是四年來首次獲得多數席位,爲特朗普減稅、擴財政、打擊非法移民等奠定基礎。本屆參議院共有33個參議院席位待選,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1個席位會通過特別選舉來決定。目前,共和黨以52個席位贏得參議院控制權。

共和黨大概率控制衆議院。衆議院所有435個席位將在11月5日的選舉中決定。截至目前,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擁有衆議院180個、198個席位,各機構預測席位接近,共和黨可能以微弱優勢獲勝。

美國國會是一個由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的兩院制立法機構,兩者在聯邦立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結構和功能上卻不盡相同。

參議院成立於1789年,由100名參議員組成,代表各州。每個州不論人口多少,均選舉兩名參議員。參議員的任期爲六年,每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其設計初衷是作爲一個更加審慎的立法機構,起到對衆議院的制衡作用。最初,參議員由州議會選舉產生,但1913年通過的第十七修正案將這一權利交給了各州的選民。參議院的權力包括確認總統提名的內閣成員和聯邦法官、批准條約(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同意),以及對聯邦官員(包括總統)進行彈劾審判。

衆議院同樣成立於1789年,更直接地代表民衆。衆議院的成員數量根據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總共有435名投票代表,自1913年以來這一數字保持不變。每名代表的任期爲兩年,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體改選。衆議院更能反映選民的意願,國會議員可以提出法案、決議和修正案,並參與委員會工作。衆議院的權力包括提出財政法案和對聯邦官員進行彈劾。

在立法過程中,參議院和衆議院共同承擔職責。要使一項法案成爲法律,必須在兩院以相同形式通過。這種兩院制的結構確保了州的代表(參議院)與民衆的代表(衆議院)之間的平衡。立法流程包括法案提出、委員會審查、辯論和兩院投票等多個步驟。

在任總統的政策推進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會黨派分佈的影響。當兩院由總統所在黨派控制時,政策推進相對順利;而當一院或兩院由反對黨控制時,總統推行的政策常常面臨較大阻礙。

特朗普在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時,參衆兩院多數黨由相同到分裂,對政策推進產生了一定影響。2017年-2018年,共和黨掌控了參衆兩院多數席位,特朗普政府較順利地通過了稅改法案《減稅與就業法案》;2019-2020年,民主黨掌控衆議院多數席位,共和黨仍掌握參議院多數席位,“分裂政府”局面使得特朗普推行政策法案的難度顯著增加。民主黨控制的衆議院在移民、醫保、基礎設施、疫情紓困方案等方面與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意見分歧,相關法案難以達成一致。2018年特朗普政府提議規模達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但由於民主黨支持聯邦政府支出,在2019年掌控衆議院後,駁回該提議,最終基建計劃未能通過。

5 特朗普重返白宮:對美國、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1)對美國而言,再通脹,特朗普交易利多美元,美債收益率上行。

短期而言,特朗普交易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美元走強、美債收益率上行。11月6日市場上大類資產的表現也反映了特朗普交易,美元指數上漲1.5%,非美貨幣承壓,歐元兌美元跌0.02%,美元兌日元漲2.4%,美元兌人民幣漲0.1%;10年美債收益率上漲3.4%。

未來兩年,特朗普能夠順利執行政策承諾,實施更大幅度的減稅措施、更嚴格的移民和普徵關稅政策。美國財政赤字加大,經濟有支撐,但普徵關稅和打擊非法移民導致通脹壓力增加;行業層面利好傳統能源和公共事業。《大選前瞻:誰會成爲下一任美國總統》

據CRFB測算,特朗普提議修改和拓展《減稅與就業法案》、減稅、加徵關稅等政策將使得美國在2026-2035財年增加約7.75萬億美元赤字(中性條件)。稅收基金會測算,延長《減稅與就業法案》將使得美國長期GDP增加約1.1%,增加913000個全職崗位;《減稅與就業法案》永久性條款將會增加所有收入羣體的稅後收入,2026 年納稅人的稅後收入將平均增長 2.9%,長期增長約3.0%。特朗普政策主張帶有通脹屬性,減稅等主張從需求側推高通脹,而關稅和驅逐非法移民則從供給端推高通脹;研究表明在上一輪貿易摩擦中,美國加徵關稅幾乎都轉嫁到了美國的進口商和消費者身上;Zandi(2024)認爲,特朗普加徵關稅使得美國2025年GDP增加0.8個百分點。

2)對世界而言,特朗普反戰態度堅決,實行美國優先,逆全球化等概率加大。特朗普上臺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俄烏戰爭、中東戰爭和朝鮮半島衝突或將結束,歐洲、日韓等盟友或面臨關稅措施挑戰,北約盟友面臨自負軍費;對俄、對朝關係將改善。

3)對中國而言,“遏制”態度不變,關注加徵關稅

回顧上一任期,特朗普上臺後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鞏固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的“鐵鏽帶”、農業州,特朗普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的對外政策,對華髮起貿易摩擦。然而,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沒能真正“拯救”美國。隨着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越演愈烈,2019年底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特朗普政府公開承認貿易戰對美國經濟有削弱作用。世界銀行、美聯儲和美國研究機構均發佈報告顯示,美國關稅的主要承擔者是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支持特朗普的美國藍領工人在美國四面開戰、外需不足的外部環境下成爲事實上的“受害者”。

美國兩黨已達成對華強硬共識,與誰當選美國總統無關。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底發佈的《國防戰略報告》已將我國定義爲“戰略性競爭對手”,其2020年發佈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進一步明確中美關係的性質是大國競爭和對華遏制戰略思想,未來將延續既有態度,不斷出臺新的對華遏制舉措。2020年5月20日,白宮發佈《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明確中美關係的性質是大國競爭。7月21日公佈的民主黨綱領強調,“民主黨將會對中國以及任何試圖削弱美國製造業的國家採取積極行動,我們將抵制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以及要求中國停止對美國企業的網絡間諜行爲。”“民主黨將與盟國一道,發動世界上超過一半的經濟體對抗中國,並儘可能從最強有力的位置進行談判。”“民主黨人對中國的態度將以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盟國的利益爲指導,並利用美國社會開放、經濟活力以及同盟力量來塑造反映我們價值觀的國際準則。”“我們相信,歐洲是我們與中國競爭的天然夥伴。”

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初期,我們鮮明地提出三大判斷,被後續形勢演化所不斷驗證:“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着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面對來自美國的戰略遏制,中國最好的應對就是做好自己,以更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推動改革開放,全力拼經濟。大國宏觀政策以我爲主,爲國內經濟和就業服務,只要股市繁榮,房地產止跌回穩,經濟復甦,就業改善,民衆收入增長,企業家積極投資,一片欣欣向榮,全球資金將會源源不斷流入中國,支持中國經濟發展。假以時日,結果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