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綠色絲綢之路爲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在加納中部海岸,一個個海龜寶寶破殼而出,成爲中加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使者。當前正值海龜產卵期,中國企業不僅將加納特碼新集裝箱碼頭打造成爲現代化的世界一流港口,還爲海龜寶寶築起了安全溫馨的避風港。

12月16日是“一帶一路”國際日。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來,“一帶一路”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

在中國與共建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成果豐碩,綠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綠色規則標準的“軟聯通”,綠色交流合作的“心聯通”,一系列實打實、沉甸甸的綠色成果,在爲共建國家提供綠色動能的同時,更爲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綠色理念技術推動“硬聯通”

特碼港是加納第一大港口,其附近海域是野生海龜重要繁殖地,全球7大類海龜中有5類在這裡繁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在建設特碼新集裝箱碼頭時,發現項目正位於海龜產卵通道。爲確保小海龜不受施工影響,中交集團在建設時,對周邊生境進行監測,加強對海龜的就地保護,專門建立了一座“海龜孕育中心”。

“施工前,我們進行了環境基線調查和環境影響評價,並獲得環境許可證,同時嚴格執行綠色施工方案,專門設置海龜的產卵通道,最大程度爲海龜提供良好的繁殖生存環境。”回憶起建設時的場景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偉記憶猶新。

中國企業積極履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推動對外投資可持續發展的初心源自於綠色絲綢之路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

2013年,原環境保護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要求企業應按照東道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開展污染防治工作,支持東道國的可持續發展。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鼓勵企業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或中國更高標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推進境外項目綠色發展。

從“東道國標準”到“國際標準”,“一帶一路”建設始終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導中方企業嚴格遵守共建國家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將綠色理念融入共建項目,推動實現綠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

如今,加納特馬新集裝箱碼頭已順利完工並投用,但保護海龜的愛心行動仍在繼續。劉偉介紹,截至項目完工時,“海龜孕育中心”共收集海龜蛋兩萬餘枚,孵化率達到75%以上,遠高於自然條件下10%—20%的海龜孵化率。

綠色絲綢之路不僅實現了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還助力共建國家綠色低碳發展。

在“水比油貴”的中東地區,作爲卡塔爾世界盃場館之一的盧塞爾體育場,中國企業採用雨水回收與海水淡化技術,結合全球領先的智能節水噴灌系統,實現比傳統體育場節省約40%的淡水,成功打造了全球綠色施工水平最高、最節能環保的體育場之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和指示板報告顯示,2016年—2022年,巴基斯坦、老撾、緬甸、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共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已有明顯上升。

綠色絲綢之路高度契合共建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深度對接。隨着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中國的綠色理念、綠色技術將帶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綠色規則標準實現“軟聯通”

深化規則標準“軟聯通”是綠色絲綢之路走深走實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國際組織積極構建多層次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持續推動共建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對接,推動實現規則標準制定互認。

共建國家可持續發展意願強烈,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爲國際共識。“綠色和低碳是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一致需求。綠色絲綢之路既順應國際社會綠色低碳發展趨勢,也響應共建國家可持續發展需求。”“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介紹,綠色共識推動規則標準實現融合——

老撾爲實現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與中國共同建設萬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作爲中國與共建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低碳工業園區,在園區內隨處可見的太陽能路燈、新能源汽車和便攜式環境監測設備,幫助老撾提高了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中國與共建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達成共識。

各國持續強化綠色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環境挑戰。近日,在綠色絲路與國際合作研討會上,多國代表紛紛點贊“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攜手加強綠色合作推動規則標準實現共享——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彙集了共建國家的基礎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等信息,集成全球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和水環境、海洋生態環境等指標數據。目前,平臺彙集60餘個共建國家的基礎環境信息,40餘個共建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集成30餘個國際權威平臺公開的200餘項相關生態環境類指標數據。未來將促進共建國家在氣候變化、能源、環保方面的政策協調、數據共享、能力建設、技術交流、項目對接。

綠色金融作爲激發綠色發展潛力的重要工具,爲推動綠色絲綢之路提供了巨大潛能和解決方案,助推中國綠色投資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相對接——

卡洛特水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水電項目,項目資本金由中國三峽南亞投資有限公司出資,貸款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和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共同提供貸款。三峽國際股份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生產中心副主任盧東昇介紹,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不僅滿足巴基斯坦當地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的要求,還參照IFC的環境和社會績效標準,採用國際高標準的環保設備和措施處理廢水,推動共建國家高質量發展。

張建宇表示,雖然共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治理水平參差不齊,但綠色金融對綠色可持續項目的導向作用,有助於綠色標準制訂、推廣和落實。因此,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和“一帶一路”區域綠色金融體系創新,發展綠色債券市場,完善碳交易機制,推動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化。

綠色交流合作促進“心聯通”

古代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商人、使臣的友好往來,也見證了海上船舶穿梭不息的繁榮盛景。今天,在這條互聯互通的康莊大道上,技術專家、合作伙伴依然步履不停,持續深化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一批批環保政策、示範項目、人才交流在共建國家落地生根,不斷提升共建國家民衆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在加納,特碼港周邊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顯著提高。中國企業在當地積極宣傳海龜保護知識,組建了由百名當地志願者組成的“守護蔚藍”環保志願者隊伍,深度參與海龜保護行動,極大提高了當地居民保護海龜的積極性,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衆的一致好評。

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在建設高峰期爲當地民衆直接帶來約5500個工作機會,間接爲當地相關行業提供就業機會達數萬人。同時,中方還爲當地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資助他們完成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學本科教育,畢業後還有機會在卡洛特水電站工作。

在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預計每年可使當地減少1000餘噸碳排放,相當於植樹超10萬棵。目前,示範區已集聚150餘家企業,年產值突破20億美元,初步形成以光伏產業爲主的產業集羣,成爲老撾乃至東盟國家中低碳城市的典範。

爲讓更多國家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中國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組織開展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培訓內容涵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溫室氣體減排與能源轉型、“一帶一路”氣候融資、低碳技術及產業發展、乾旱地區生態適應等主題,爲100多個國家提供培訓1萬餘人次,幫助共建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近年來,中國與有關國家及國際組織發出攜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信號。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與30多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倡議,與40餘個國家的170餘家中外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專家網絡,以及綠色發展投融資夥伴關係(GIFP)建設,促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達成國際共識、採取務實行動。

不論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雖道阻且長,但唯有綠色,方可持續,唯有合作,才能共贏。

2024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第二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展望未來,張建宇滿懷希望:“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基礎日益堅實,溝通更加緊密,合作更爲暢通,中國的技術、產品、經驗、方案等將進一步推動共建國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絲綢之路蓬勃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李欣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聯繫電話:010-8355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