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還停留在控糖?新觀念才能防合併症

醫界認爲,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因此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且發現有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肌酸酐也有1.2 mg/dl,在醫師評估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按醫囑用藥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

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臺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寧理事長說明,隨着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爲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並症加乘。

血糖控制的根本爲避免發生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

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衆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唯有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