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再利快評》「臺灣不缺電」的大話還說得出口嗎?

需量反應措施實施多年 臺電:並非計劃性缺電。(報系資料照)

1月13日,臺灣電力公司發出總經理鍾炳利署名的通知,其主旨爲:本公司111年度「計劃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提前自3月起實施。其後的說明指出,該措施原定自本(111)年5月起實施,爲使用戶儘早熟悉方案內容,提前自3月1日起實施至10月31日止。

臺電悄悄發出的重要通知,迄今未見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同時是在四項公投之一的「重啓核四」案未通過之後發佈,頗讓人有「不夠光明磊落」,也具有爲民進黨政府反核政策「量身訂做」之嫌。

早在去年底,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樑啓源即指出,2021年供電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因此2022年限電的可能性很大,且「幾乎沒辦法避免」,其主要原因是隨着核能發電機組陸續除役,加上再生能源的發展「低於預期」,燃氣又因接收站及招標不順,這些情況對臺灣基礎設施安全與能源消費安全造成衝擊。

針對「重啓核四」公投未能通過,鴻海創辦人郭臺銘也提出警語,指出「可以確定的是,2022年一定缺電,工業也會,家電也會,既然大家都做了一個決定,將來就不要埋怨,要對缺電做準備。」

臺電的迴應是,確保供電穩定是臺電時時刻刻的工作,即使公投通過「核四重啓」至少要花十年,本就不是短期選項;臺電會持續讓大潭八、九號機組如期完工,將現有氣源優先供氣給較高效率的燃氣機組,以提高全廠總髮電量。至於經濟部長王美花坦承的「系因經濟成長超出預期,致使用電量也大幅增加」說法,已成爲笑話一則。

記得去年513及517的兩度全臺大停電,都讓產業界對未來供電穩定性產生重大疑慮;加上用電大戶使用綠能的規定,對產業造成不小衝擊。能源專家紛紛主張,政府規劃能源結構配比,要顧及臺灣的能源脆弱性,不能輕易放棄任何一種能源的配置,才能確保臺灣能源充足穩定供應。

日前「臺灣美國商會」公佈的「2022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也指出78%受訪者對供電穩定表示擔心,電壓穩定性有74%、電力成本有61%、綠能進展爲73%,其比重較去年呈現2位數成長。

也難怪臺電公司要發出今年限電的預警通知,甚至還要比預定的時間「提早2個月」。吾人不禁要問,民進黨政府還能說出「臺灣不缺電」的大話嗎?看來爲了弭補能源缺口,未來的限電,甚至停電都有可能面臨。缺電的結果也會導致燃煤火力全開,讓排碳問題更加嚴重;2025年核二及核三停機的「非核家園」也成爲泡影。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