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第一個狩獵協會成立 南勢部落永續經營野生動物資源

臺中市南勢部落與東勢林區管理處合作4年,正式成立「臺中市巴幸部落狩獵文化協會」。(東勢林管處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東勢林區管理處長張弘毅(右)頒發獵人證給獵人代表,宣示部落自主管理並永續經營野生動物資源。(東勢林管處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巴幸部落狩獵文化協會以山峰連綿的意象,融合泰雅圖騰、傳統領域中的石虎及黑熊,象徵以泰雅傳統gaga精神守護山林資源、保護瀕危物種。(東勢林管處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第一個原住民族獵人專屬的協會「巴幸部落狩獵文化協會」4日成立,32名取得狩獵證的泰雅族人,宣示遵循狩獵自主管理公約並守護瀕危動物。東勢林區管理處過去4年多的調查顯示,在南勢部落有管理的狩獵活動下,獵區野生動物族羣穩定,有助永續經營野生動物資源。

巴幸部落狩獵文化協會在東勢林區管理處長張弘毅、南勢部落首領江世大及南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明哲的見證下成立。張弘毅頒發狩獵證給協會獵人代表,未來協會的32位獵人將以泰雅族gaga精神爲根本,遵照狩獵自主管理公約的規範進行狩獵,若違規將會遭除名。

南勢部落長期與東勢林管處合作野生動物資源共管,透過不斷的溝通、協助依法申請狩獵、一同踏查部落的獵區、瞭解傳統領域與狩獵路線,並架設自動相機監測狩獵動物的族羣波動,搭配獵人的狩獵量回報等,逐步讓部落的狩獵文化與規範制度化。

東勢林區管理處經過4年多的調查,自動相機監測成果顯示,在有管理的狩獵活動下,南勢部落傳統領域的山羌、臺灣野山羊及臺灣野豬的族羣穩定,而自動相機偶爾也會拍攝到石虎與臺灣黑熊等瀕危物種在傳統領域中活動。

南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明哲表示,巴幸(Pasing)爲泰雅語南勢部落的音譯,象徵延續泰雅文化。爲保育瀕危物種,狩獵公約禁止獵捕瀕危動物,狩獵活動及獵具分區、分級、分季節管制,並配合黑熊通報機制,如發現瀕危物種需要救傷,第一時間通知林管處處理。

張弘毅表示,全臺已成立12個狩獵自主管理的協會,原住民獵人並非無止盡的捕獵野生動物,反而在永續利用的理念下,會保護瀕危物種、不濫捕,配合政府獵具政策,進而巡護傳統領域,甚至協助公部門架設自動相機,回報狩獵量來回饋傳統領域的野生動物資訊。

南勢部落成立狩獵協會,凝聚部落共識,作爲與政府、學術單位的溝通平臺,後續將舉行狩獵文化、獵槍安全、狩獵相關法律規範、瀕危物種保育知識等培訓課程,培力獵人知識,並傳承狩獵文化給部落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