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策法案將闖關 學者:有調整空間

美國參議院14日將審理「臺灣政策法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曾對部分條文感到擔憂。學者認爲,未來法案的文字與內容可能會有一些調整的空間。(路透)

美國參議院14日將審理「臺灣政策法案」,白宮放話表達對部分條文感到擔憂。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指出,拜登政府不希望該法案增添美中互動的不確定性變數,成爲雙方誤判與衝突升溫的導火線,因此應會持續與國會領袖積極溝通說明,未來法案的文字與內容可能會有一些調整的空間。

「臺灣政策法案」涉及多項美中臺之間敏感議題,包括強化主權象徵的駐美代表處改名,以及準軍事同盟性質的賦予主要非北約盟國地位,先前兩次排定的審議日期均因故延後,外界猜測與中國大陸的施壓脫不了關係。

李大中說,白宮罕見對正準備審理中的法案部分內容,表達保留的態度,所以行政部門應該會持續跟國會兩黨議員溝通,就算參院法案內容確定,參衆兩院還是需要協調出一致的版本,再送交白宮。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嚴震生認爲,我駐美「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若更名爲「臺灣代表處」,將會在全世界掀起一波骨牌效應,這絕對是中共難以接受的轉變。

嚴震生推測,有關我駐美代表處更名的條文,屆時可能會以模糊方式帶過,避免直接使用「臺灣代表處」。他舉例說,法案可能僅建議駐美處在適當時機更名以便反映臺灣身分與地位,且需經由美國行政部門與臺灣共同同意新名稱。

前外交官介文汲也認爲,目前「臺灣政策法案」明訂AIT處長任命過程需經參議院同意,這等同「大使」層級,無疑超越了《臺灣關係法》中所強調美臺是「民間關係」,這看在中共眼裡又是一項掏空「一中政策」的舉措,這一點最後有可能不會通過。

對於賦予臺灣主要非北約盟國地位,介文汲指出,美國可以在實質作法上給予臺灣這樣的待遇,事實上,臺灣也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地位,只是還沒有法律基礎。一旦入法,對中共來說就是挑釁,猜測「臺灣政策法案」的在文字上不會寫死,會留給行政部門自由裁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