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消費者比想像中還能買!飛比價格盼持續扮演電商、消費者的橋樑

▲第一網站企業發展部副總經理蔣居裕

2023年10月推出「飛比+1」團購整單雲端系統之後,筆者花了一點時間與第一網站企業發展部副總經理蔣居裕進行簡單訪談,並且分享目前臺灣電商市場主要變化。

第一網站於2013年推出飛比價格服務,主要以彙整各大電商平臺的商品資訊,讓使用者能透過搜尋引擎比較特定商品的價格與資訊,2021年更與Yahoo奇摩拍賣合作,藉此納入上億筆網購商品價格資訊,藉此透過導購等方式獲利。

而在推行數年之後,蔣居裕認爲傳統電商運作生態基本上仍維持不變,但網路生態其實已經有明顯變化,因此也讓臺灣網購模式有明顯改變,尤其在經歷疫情之後也有顯著不同,甚至許多購買模式都更偏向團購型態,因此也讓不少賣家藉由LINE、Facebook等常見線上社羣平臺發起團購。

不過,透過線上社羣平臺發起團購時所需統計購買品項、預訂數量等資料,通常需要額外透過人力,或是仰賴第三方服務協助登記,因此第一網站推出的「飛比+1」團購整單系統,便是針對團購登記需求打造,讓團購發起人可以更容易透過LINE服務統計訂購資料。

藉由「飛比+1」增加更多用戶成長機會

之所以選擇先以LINE作爲服務平臺,原因在於LINE目前在臺灣地區的使用率最高,幾乎多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都會擁有一個LINE帳號,因此藉此吸引更多人使用。在接下來的發展規劃,蔣居裕透露將會接續推出對應Facebook服務平臺版本,藉此持續增加用戶族羣。

蔣居裕表示,由於團購與線上購物等電商交易模式明顯不同,推出「飛比+1」團購整單系統的背後想法,除了增加團購主與買家的互動機會、讓團購可以變得更容易完成,更包含在飛比帳號已經累積300萬名用戶的基礎上持續增加,並且推動全新市場發展機會。

目前「飛比+1」團購整單系統並非以交易金額收取分潤方式計費,而是以固定金額付費使用,希望透過平易近人形式吸引使用,此外也不會介入團購金額交易,現階段雖然僅提供資料統計服務,實際交易還是會由發起團購的使用者決定,例如在面交時以現金交易、準備刷卡機、提供匯款帳號,或是自行透過第三方交易服務收款,但第一網站日後也會考慮與支付服務業者合作,藉此讓「飛比+1」團購整單系統提供服務可以更加完整。

另一方面,「飛比+1」團購整單系統雖然不介入團購交易,但在交易出現問題,或是有其他爭議時,依然可以透過統計紀錄作爲交易佐證,而當參加團購的買家惡意棄單時,亦可由發起團購的使用者決定是否將其列入黑名單。

「飛比+1」的下一步規劃?

由於飛比帳號用戶人數已經累積超過300萬人,未來也計劃持續透過服務吸引更多人加入使用,同時也規劃在「飛比+1」增加Facebook整單功能,藉由龐大用戶人數發揮導流、集客效果,預期將能帶動更大金流商機。

不過,蔣居裕表示飛比本身仍不考慮自己作金流系統,而是藉助既有金流方式降低商家交易門檻,原因在於希望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服務體驗,畢竟金流系統背後牽涉細節相當複雜,同時若飛比計劃投入金流業務發展,本身也必須完成執照申請與相關資源準備,因此現階段暫時仍不考慮此方向佈局。

至於從臺灣當前電商發展趨勢與面臨挑戰的觀察,蔣居裕認爲臺灣民衆有相當龐大的消費力,即便過去幾年因爲疫情影像增加電商消費比重,但即使在目前疫情已經不再影響生活情況下,電商消費市場依然維持正向成長。

以目前臺灣電商市場滲透率約在10%,而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則在30%左右,對比兩邊人口密度的話,可以發現臺灣透過電商消費的比例其實相對更高,顯示臺灣消費者其實更偏向透過線上購物滿足生活需求,因此代表臺灣電商市場仍有相當高的潛在機會,主要還是看電商業者如何挖掘新獲利方法。

而飛比本身扮演角色,將是在電商與消費者之間搭建橋樑,讓更多線上銷售商機能夠順利發展,同時飛比也能借由順利媒合商品銷售從中獲益,形成三方共贏局面。

是否考慮擴大更多海外市場?人工智慧應用想法?

蔣居裕說明,先前將飛比價格服務帶進澳洲電商市場,是因爲當地電商市場規模較大,競爭相對較多,電商生態難以像東南亞市場被特定電商業者寡佔,加上澳洲也不像英國會有複雜在地法規限制,因此成爲飛比價格服務首個進軍的海外市場。

而未選擇美國市場的原因,則是在於當地電商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不適合作爲試水溫的地點,至於鄰近臺灣的日本、韓國則是有較明顯的語言隔閡問題,畢竟目前臺灣所採用機器學習系統仍是以英語環境較具優勢,但未來也不排除設法解決此類問題之後,持續增加更多市場佈局規劃。

另外,對於當前市場普遍都會提到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蔣居裕的看法着重在於如何應用此類技術,而非只是「炫技」。

以飛比價格服務背後許多與搜尋廣告相關技術,目前多少都會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有關,而這些技術的基礎除了必須要足夠可用的資料量,同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微調 (fine tuned),以及如何應用佈署此類技術,因此對於飛比價格而言,必然會因應趨勢導入人工智慧技術,但重點還是會放在如何妥善整合、運用此類技術資源,而非一股腦投入人工智慧發展。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