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吃集散地 國內外饕客們必去的饒河夜市

文、圖/許傑, 旅行圖中

臺北松山區的饒河夜市規模雖然不如臺北其他夜市來的巨大,但是小吃種類非常多元、攤商也集中,更有許多知名的店家吸引觀光客前來逗留。隨着捷運松山站與臺鐵松山車站地下化完工後,饒河街夜市距離松山火車站及捷運站都相當近,成爲臺北地區唯一擁有「雙鐵」的夜市,附近也有相當多的公車可到達,交通非常方便,深受觀光客喜愛。

黃昏時刻有人下班,有人正要準備迎接工作的開始,展開一段「夜市人生」。臺灣各地有許多因地緣關係而發展的夜市,有很在地化的夜市,也有期間限定隱藏版夜市。現在有規模一點的夜市都已經積極轉型觀光化,積極迎接國外旅客到訪。最經典的像是高雄六合夜市、瑞豐夜市、臺中逢甲夜市等等。臺北中的大多夜市都已經轉型成觀光夜市,因應時代潮流,如寧夏夜市、士林夜市甚至發展了悠遊卡等「電子支付」方式等等,這都是在地化邁向國際化的一種過程。

要去饒河夜市記得從五號出口出站,回頭往三號出口方向看去剛好可以看到夾縫中的臺北101。當時的松山車站正邁向地下化工程,附近交通亂糟糟,臺北捷運路網的「綠線」還沒有正名爲「松山新店線」,當時要拜訪饒河夜市,只能透過搭乘火車到松山車站或是轉乘公車抵達。隨着臺北捷運松山站通車後,現在要去逛饒河街夜市變得更方便了,坐捷運和火車到都是松山站。

搭捷運到松山站5號出口出站後會看到饒河街夜市的地標「松山慈祐宮」,沿着紅燈籠的方向望去,霓虹燈閃爍下的牌樓就是饒河街夜市的入口

松山慈祐宮爲當地信仰中心,也是饒河街夜市的入口。

饒河夜市入口處的胡椒餅一直都是饒河街最熱門的攤位。饒河街夜市必吃的就是入口處牌坊處的福州世祖胡椒餅、還有藥膳食補類的陳董藥燉排骨滷肉飯炒麪、施老闆臭豆腐、蜂蜜苦瓜汁等等都是夜市中必吃的經典美食,還有東發號肉羹、齒留香牛肉麪連家豬腳麪線魷魚大王燙魷魚,甘泉豆花、蚵仔煎、麻油雞滷味傳統牛排、章魚小丸子、圓圓燒、壽司拌飯、雜醬麪等等,各國美食都有,慢慢看慢逛、每一攤都吃吃看,不用花很多錢,卻讓人感到很滿足。

胡椒餅都是現場包、現場製作。

士林夜市、寧夏夜市與饒河街夜市是臺北著名的夜市,也是觀光客會慕名朝聖的臺灣夜間觀光景點。不分平假日,只要是晚上來逛饒河街夜市會發現人潮都很多,更常讓人以爲出國了,身邊夾雜各國語言。饒河街夜市在國際上一直非常有名,走進夜市常看到日本籍、香港籍的自由行旅客,隨着陸客開放來臺、東南亞免籤政策等等,也成了陸客與東南亞旅客的觀光勝地,小時候玩的大富翁上頭寫的臺灣名勝也把饒河夜市納入其中。

夜市是臺灣美食的集結地

還記得大學時期在松山車站附近的補習班打工,鄰近松山車站的「饒河街夜市」就成了我每天上、下班尋覓美食的好所在、也是添購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畢竟對於當時時薪只有九十元的我來說,在夜市中幾個銅板就能吃到「俗又大碗」的一餐非常重要。

來到饒河街夜市,最大的特色是夜市動向單純,攤位隨着道路兩旁筆直的排開,將道路切分成兩道,逛街的旅客也很習慣自動靠右走,逛的時候少有逆向問題發生,逛起來非常舒適。

夜市中集結許多著名攤販,食量大的旅客逛夜市總是可以吃得非常盡興;如果食量不大,就挑幾間著名的店家來吃吧!若是第一次來逛饒河街觀光夜市,如果沒有目標我建議第一圈先逛逛,把夜市中的店家都先看個瞭解,第二圈再來慢慢吃,如果真的不知到該吃什麼,那就看哪間攤商人潮多,跟着排隊準沒錯!

滷肉飯、臭豆腐及藥燉排骨是我每次來饒河夜市都會吃的單品

饒河街夜市許多店家看起來排隊人潮很多,不過店家已經有了一個SOP來消化排隊的人潮,通常排隊都不會讓客人等太久,很快就可以吃到好吃的美食。

饒河街中的傳統潤餅也是必吃單品。

臺灣是水果王國,在饒河街夜市中也能吃到當季盛產的切片水果,各式各樣的水果一字排開,畫面非常繽紛。

愛玉則是臺灣特有的傳統小吃,許多外國人都沒看過這樣的「產品」。

夜市中的「挽面」總是吸引許多國外旅客駐足觀看。

傳統的彈珠攤位吸引了許多日本學生體驗,雖然與阿婆語言不同,但看到學生臉上滿是新奇的笑容。

饒河街夜市是我認爲最適合帶外地客到訪的夜市,帶狀的攤位,遊客已經習慣同一個方向前進,走到底再回轉走另一個方向,不會有逆向的擁擠問題。老攤位的美食無庸置疑,也有新攤位的更替帶來新鮮感,離捷運及火車站都近,不僅交通便利,更解決優質的洗手間問題。

饒河街夜市另外一側入口。

要了解臺灣,我總是對國外的朋友說就先去逛一圈臺灣的夜市吧!對於觀光客來說夜市是集結美食與趣味的所在,從餐桌上的飲食文化到庶民生活,夜市濃縮更多的是臺灣文化與日常。吃飽喝足了,別忘了穿越小巷,到基隆河岸堤防旁,這裡有一座浪漫的彩虹橋可以散散步,也可以帶着小吃來堤防邊坐着配夜景,感受夜晚的悠閒臺北。

許傑,旅行圖中。我是許傑,是個誕生於1990年的水瓶座男生,喜歡用天馬行空的想法去實行生活,也熱愛寶可夢。從18歲那年自己許下的目標,要帶着相機拍下全臺灣368個鄉鎮風光,以一圖一故事傳遞出這些地方的大小故事。網站、粉絲團、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