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死亡率高於全球!醫揭「3大原因」:要大量快篩找出更多感染者

王明巨認爲大量快篩就能找出更多感染者死亡率也會下降。(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周姈姈/臺北報導

全臺累積新冠肺炎死亡人數333人,死亡率2.78高於世界平均,對此,前臺大醫院院長醫師王明巨認爲,死亡率高有3大原因,王明巨也指出,若是有大量快篩,將會發現更多感染者,他們也能儘早接受醫療照顧,死亡率也會下降。另外,王明巨也呼籲,讓老人們能夠以最快順序疫苗

王明巨今(10)日就在臉書探討「臺灣Covid-19高死亡率背後的意義」,他認爲,死亡率高有三種可能,一爲「死亡人數異常多,分子太大」,二爲「確診人數太少,分母太小,造成比率高」,三則爲「以上皆是」。

王明巨解釋,臺灣至今還沒進行有意義大規模的普篩,因此現在社區裡的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如何, 到底萬華板橋中和這些熱區,每1000人有多少人感染了Covid 19,到底雙北的其他地區,如北投、淡水每1000人又有多少人感染了Covid 19,這些攸關到底能不能解封的重要關鍵數字,其實沒人知道。

也因爲這些關鍵數字無從得知,針對目前看到各個地區的確診數字,王明巨認爲,只能說成「擔心感染者或有症狀的人」,自己去就醫時或接受快篩而被發現是確診者的比例,但因爲Covid 19的無症狀或輕微症狀者很多,因此社區裡是否的確有相當數量的感染者,因爲沒有被診斷而低估了確診者的真正數字,進而造成死亡率被高估?這當然是一種可能。

王明巨表示,死亡率高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死亡人數真的比較多」,成因當然可能是臺灣的醫療能力不足,擋不住病毒奪走人命力量。但有沒有可能,其實這些死亡的病人有相當數量,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初,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所以在醫療來不及介入的狀況下,造成更多人的死亡呢?

王明巨就整理出5/18~6/9每一個死亡病人的確診日與死亡日期,他說,這段期間內共有321人死亡,其中有20.9%是死亡當天或死亡後才確診,24%爲確診後3天內死亡,「這些數字很明顯告訴我們,這321位死於新冠肺炎的病人裡面,很可能至少有143位病人,他們因爲被確診的太晚,他們直到病情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階段時才被確診,因此就算臺灣的醫療能力再好,但面對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狀況,也很難救回病人。」

▲5/18~6/9每一個死亡病人的確診日與死亡日期 。(圖/翻攝王明巨臉書)

王明巨也指出另一個更可怕的狀況,自5/15雙北宣佈三級警戒之後,幾乎所有人,尤其是老人家們都乖乖待在家裡,雖然都有乖乖待在家,但實際上已被病毒感染的人們(尤其是平時活動力就較差的老人),在「快樂缺氧」因此症狀不明顯,但肺部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的狀況下,發生猝死或者病情突然惡化而緊急送醫,然後短短3天內就不治。

王明巨說,這些病人的死亡並不見得是這個疾病英國變種病毒真的這麼可怕,也不是死於醫療量能不足,這其實擊垮的是臺灣過去一年半以來一直不願執行大量篩查,一直不願釐清到底社區感染如何,一直只想用着「築高牆」方式,企圖把所有新冠病毒全部堵在國境之外的錯誤政策。

王明巨表示「我相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在大量快篩全民篩查的正確作法之下,將會有更多更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發現,他們將會更早開始接受醫療照顧,他們的死亡率本來就會下降。如果未來再加上大通量的PCR之後的大量輕症確診者的加入,我確信,臺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絕對低於世界平均值。」

王明巨認爲「新冠病毒會造成奪命於無形快樂缺氧的肺炎的確很可怕。從這些數字看來,我覺得最遺憾的不是病毒終於突破我們一直在邊境堆得好高的圍牆。而是這321位同胞的死亡,至少有100位以上,其實是有機會可以避免的。只可惜,一直不想『大量篩檢』、『廣篩』的決策(我不想用普篩兩字,你懂的),無法發現病毒早已悄悄入侵社區,早已遍佈全臺。三級警戒與全部居家而不敢與不想就醫,但又沒有主動又足量的篩查,以及缺乏早期發現缺氧與問題已經惡化的設備,終於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

王明巨最後也提出目前能做的三件事,一爲大量,絕對大量的主動篩查或全面性個人居家篩檢,二爲讓活動力較差的長者,有及早發現已經感染與問題惡化的能力,例如遠距監測與照護觀察、家中的小小血氧儀,最後則是在醫療人員已經打得差不多的現狀下,讓老人家們能以最優先的順序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