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日碳交易 衝破80萬美元

臺灣碳權交易所22日舉辦「零碳新經濟論壇:啓航碳交易.引領新時代」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啓動儀式,出席貴賓臺灣證券交易所暨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右起)、環境部部長薛富盛、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天牧及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共同宣佈碳權交易平臺啓動。圖/顏謙隆

臺灣碳權首批交易、27家首購企業代表

臺灣碳權交易平臺正式開張,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今年是臺灣推動碳定價制度的關鍵年,12月22日更是臺灣淨零減碳路徑上的重要里程碑。首發碳權總噸數達88,520噸,開張日的碳交易總額逾80萬美元,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至12美元之間,共有45家企業參與首購,以金融業佔最大宗。

林修銘指出,首批上架商品有七個碳權專案,分爲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及沼氣發電等四大類型,專案案場位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賣方則來自瑞士、英國、新加坡和臺灣。

林修銘說,開市首日交易額約爲80幾萬美元,成交價格介在每公噸3.9至12美元之間,有27家金控及製造業參與購買,加計金控子公司達45家企業,共交易88,520噸二氧化碳當量之碳權,超過新加坡首發日的1.7萬噸。

臺灣正式邁入「碳有價」時代,而碳費審議委員會也將於明年第一季成立,屆時將決定臺灣碳費的費率,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首波碳權交易價格,應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標準。

碳定價制度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近年日、韓、新、馬及印尼等國也紛紛成立碳權交易平臺。不過,林修銘指出,碳交所有三大特色:一、採用美元計價,可接軌國際,吸引更多的買家跟賣家進到臺灣市場,二、採信託帳戶交易,確保交易安全,三、採「子帳戶」架構設計,搭配虛擬帳戶、法人統編及交易類型等編碼,掌控碳權流及金流,妥善管理帳戶平臺,實踐標準化交易作業。

林修銘認爲,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對國家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對內,可幫助臺灣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的要求,提供中小企業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對外也能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對接國際淨零減碳交易。

首波交易由金融業扮演火車頭,以綠色金融角度,藉投資、融資帶領各界重視淨零碳排的議題;另也包括電信、鋼鐵、化工、航運、半導體等龍頭產業,林修銘說,期盼「由大帶小」,讓臺灣中小企業無需大費周章到國外開戶,得便利取得碳權。

林修銘強調,「碳定價制度」已成爲最能有效引導減碳的工具;碳交所導入市場機制完成碳定價,可有效鼓勵企業投入低碳化新技術研發,加速形成低碳新興產業聚落,帶動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