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啟動首批碳權交易 宣告臺灣進入碳有價時代

臺灣碳權交易所今天啓動首批國際碳權交易,第一波上架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的碳權,臺積電、鴻海、中鋼與臺灣金控等近30家業者有意「搶頭香」參與交易,以進行產品碳中和等,迎戰國際減碳浪潮。

企業衝刺淨零目標,對碳權需求若渴,臺灣碳交所8月成立,今天啓動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金管會主委黃天牧、經濟部長王美花、環境部長薛富盛等部會首長均出席,臺積電、鴻海、臺灣金控、中鋼、華邦電、長榮海運、南緯實業與中華電信等業者共襄盛舉,宣示臺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新紀元。

臺灣碳交所上架的首批國際碳權估計有5萬噸至10萬噸,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均是由國際獨立機構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GS)等認證。

今天出席啓動儀式的企業將近30家,預期將參與交易,比原預期熱絡,傳產、科技、金融業者均展現淨零不落人後的決心,並將獲發首購證明。

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臺轉售,目前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限」。

目前商品屬於國際「自願性」碳權,非「強制性」碳定價下產品,因此不可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臺灣碳費抵減方面,「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尚在研擬階段,因此現階段國際「自願性」碳權主要是供廠商進行產品碳中和、符合國際供應鏈及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要求等,仍無法用於抵減國內碳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