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衆愛滋分數不及格 愛滋學會:歧視仍然存在

臺灣民衆愛滋分數不及格 愛滋學會:歧視仍然存在。(陳人齊攝)

臺灣防治愛滋病已逾40年,但國人對於愛滋的負面印象仍然偏高,臺灣愛滋病學會、臺灣愛滋病護理學會今公佈2020愛滋認知網路調查結果,發現在滿分10分的正向態度支持分數中,平均竟只有3.9分,顯示臺灣社會中對愛滋的歧視仍然存在。

今年5月,臺灣愛滋病學會、臺灣愛滋病護理學會針對千名18到50歲的民衆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並以1到10分(1爲歧視、10分則爲支持)檢視社會對愛滋或患者的態度,發現臺灣人的平均得分是3.9,顯示歧視仍然存在。

調查中還發現,有四成民衆對感染者有錯誤的認知或負面想法,20.5%認爲愛滋患者一定是私生活很亂纔會被感染,11.7%認爲要與愛滋感染者保持距離、4.3%認爲應該是同志。

此外,多達5成民衆對愛滋仍存有負面印象,46.1%認爲愛滋是21世紀黑死病與絕症、5.2%則認爲是骯髒的性病。

臺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近期國際研究及瑞士宣言紛紛證實,患者測量體內愛滋病毒量持續6個月測不到,代表該名患者已無疾病傳染性。即爲「測不出則無疾病傳染力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U=U)」,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後與常人無異,盼民衆對愛滋有正確認知勿歧視。

臺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莊蘋也說,「2020年愛滋認知網路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成民衆認爲自己瞭解愛滋的同時,卻仍有過半數民衆對於愛滋病存有負面印象,愛滋感染者除須面對疾病與社會歧視污名,疾病對自身的烙印與標籤也會嚴重衝擊愛滋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

紅絲帶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呂昌榮認爲,民衆對於患者獵巫和歧視所造成的影響,造成感染者與非感染者間的對立,進而產生愛滋病與同志及私生活紊亂等錯誤認知,更加深疾病污名化。呂昌榮表示,盼用「知識克服恐懼」,並鼓勵透過定期篩檢、事前用藥、保險套推廣等措施,讓未來愛滋病在臺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