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2大食品中毒「攝食場所」排名 自宅位居第二!醫示警2點

在12處食物中毒場所中,2020年起「自宅」中毒案例「超車」攻佔第二。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根據食藥署統計,1981年至2023年臺灣食品中毒案例,合計發生1萬1487案;就十二處「攝食場所」排序,最多的「供膳營業場所」5641案,其次爲「學校」1966案,「自宅」1724案緊追在後,排行第三。此外,「辦公場所」707案、「外燴」527案、「攤販」357案、「部隊」144案、「醫療場所」85案、「野外」65案、「運輸工具」59案、「監護」30案、「其他」268案。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起,「自宅」食品中毒案數統計,超過其他場所,排行位居第二,且近年案例數有逐年增加趨勢,去年首破百達125案。此外,在食品中毒場所統計分析可見,「監獄」案例極少,42年來僅累計30案。

中毒食品排行第一:複合調理食品

至於食品中毒攝食場所患者數,1981年至2023年總計16萬8975人,其中「學校」位居首位達7萬7489人、「供膳營業場所」4萬4484人、「辦公場所」1萬5565人、「自宅」1萬587人、「外燴」8752人、「部隊」3569人,「其他」3620人;「運輸工具」、「醫療場所」、「野外」、「攤販」及「監獄」則在近1000人至1600餘人不等。

該份食藥署統計中,能判明肇因的中毒食品,1981年至2023年共發生1769案,其中「複合調理食品(含餐盒)」排行第一、超過半數,達934案;水產品357案、肉類及其加工品148案、蔬果類及其加工品131案、穀類及其加工品96案、糕餅、糖果類80案、水產加工品41案、蛋類及其加工品34案、乳類及其加工品4案、其他42案。

至於病因物質分析,腸炎弧菌1718案、金黃色葡萄球菌733案、仙人掌桿菌549案、沙門杆氏菌422案、天然毒237案、病原性大腸桿菌150案。另外,就食品中毒案件各月案件數總計,每年的2月及9月爲尖峰。

醫師:儘量避免自制加工肉品、發酵食品

如香腸、火腿、培根、臘肉等加工肉品,食品業者添加亞硝酸鹽,讓賣相色澤更好。僅示意圖。圖/Ingimage

「大家普遍認爲,在家自煮會比外食安全,其實不一定。」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民衆在家自制加工肉品、發酵食品,是兩大較易發生食物中毒情事的品項。

他說,如香腸、火腿、培根、臘肉等加工肉品,食品業者添加亞硝酸鹽,除了讓賣相色澤更好,更重要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否則一旦中毒,嚴重可能致命。

顏宗海說,添加亞硝酸鹽是「必要之惡」,只要食品業者依循食藥署指引,合法添加就沒問題;不過,若是民衆在家自制加工肉品,多半不會添加,可能發生微生物污染,要是自行添加,若拿捏不當失算,也會造成中毒。

發酵食品方面,以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毒素邦克列酸爲例,世界首發在印尼,當地因食用椰子發酵餅中毒死亡頻傳,1977年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以致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近來在臺灣備受矚目的寶林茶室中毒案,肇禍毒素正是邦克列酸。

顏宗海表示,印尼政府發現椰子發酵餅中毒,多發生在民衆自制情況,政府禁止生產食品後,中毒情勢銳減。他說,借鏡印尼,鄰近的新加坡雖未發生過邦克列酸中毒案例,但新加坡政府仍在官網明文,民衆若要食用椰子發酵餅,建議不要自制,而是向合規的食品業者購買。

他提醒,若要食用加工肉品,不見得要自制,可向符合食品規範的業者購買;至於發酵食品,一旦過程不當,可能讓毒素趁虛而入,除非熟知食品標準作業流程,否則儘量不要自己做。

河豚美味接近天堂不慎食用也可能上天堂

河豚皮Q肉彈,有「最接近天堂的美味」之稱,深受老饕歡迎;不過,坊間常有食用河豚不慎中毒案件,去年南投仁愛鄉小吃店發生食用河豚中毒事件,更釀1死、8人送醫,引發關注。

顏宗海說,河豚除了要看品種外,僅部分肌肉不具毒素,且經高溫烹煮熟後毒素仍在,光喝湯也可能中毒,得由專業師傅料理,過程不可不慎。

民衆食用野菇、蘑菇中毒也屢見不鮮。他指出,一般民衆多明白五顏六色的菇類含毒,懂得避禍不吃;然而,在臺灣最常引起的毒菇中毒,反而是外觀白色的綠褶菇,經常遭誤食。此外,姑婆芋因外觀與芋頭相似,同樣時常發生誤食中毒事件。

食藥署指出,民衆或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食物中毒案例,可向地方衛生局食品(藥)科通報,或撥打1919全國食安專線。

(本文出自2024.05.29《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