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係重中之重 落實和平四大支柱牽動兩岸

美國聯邦衆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美聯社)

長期力挺臺灣的美國聯邦衆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已宣佈將訪臺參加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的520就職典禮。他日前受訪表示,對賴清德不陌生,和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更曾有許多互動;他認爲,臺美關係目前已達到史上前所未有高點,賴上任後需要「繼續加溫」。

總統蔡英文即將卸任,交棒給賴清德,兩岸外交路線備受關注。中央社取得紀錄片「變局下的臺灣Taiwan in Transition」內容,訪談麥考爾(MikeMcCaul)、美國聯邦衆議院「國會臺灣連線」的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狄亞士巴拉特(Mario Diaz-Balart,另譯,迪馬裡)等人,解讀未來臺美關係和區域議題。

臺美關係持續升溫,談到未來擬推動的臺美優先事項,麥考爾表示,將力促通過臺美「避免雙重課稅」法案,深化臺美貿易關係,及加速交運軍售武器給臺灣。他打趣,蔡總統以前就常問他這個問題,「何時能拿到我已經付錢買的武器呢。」

對於提升臺灣安全,麥考爾認爲,臺灣應強化對中國的海上嚇阻能力,反艦武器等裝備至爲關鍵,他致力強化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協防,與此概念息息相關;此外,美國幫助臺灣軍事訓練,也將發揮顯著助力。

麥考爾說,美國需協助臺灣建構自我防禦能力,並確保臺灣經濟繁榮,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企圖侵臺時必須三思,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龐大軍事經濟代價,「我父親曾參與二戰,我相信美國不願看見太平洋國家重蹈覆轍,再度落入獨裁者手中。」

麥考爾說,美國對臺灣很重要,臺灣的民主自由價值和產業供應鏈,對美國也很重要,臺灣議題在美國受到跨黨派支持,不論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美方對臺灣的基本立場。

美國聯邦衆議院「國會臺灣連線」的共同主席,由共和黨議員狄亞士巴拉特與民主黨議員貝拉擔任,正是美國對臺跨黨派支持的最好印證。

狄亞士巴拉特表示,美國國會是臺美關係的重要基石,美國國會近年已通過許多重要挺臺法案,「相信接下來還會通過更多」,尤其蕭美琴出任賴清德的副總統,這對臺美溝通很有助益,將加深臺美互信,具備互信是深化一切關係的基礎。

貝拉說,他曾在賴清德以立委身分訪美時相見,他去年訪臺時,也曾拜會賴清德。他今年1月則是專程來臺恭賀賴清德當選,根據幾次見面的印象,他認爲賴清德是「思慮周到型」的領導人,也很懂得體貼別人。

貝拉說,他和賴清德從政前都是醫生,他們曾彼此分享,過去工作是服務病患,現在是服務人民,他相信賴清德會是很稱職的總統,會在兩岸政策維持現狀,不會尋求衝突,「我認爲賴清德會延續蔡英文路線,並加以發揚光大,添上賴自己的政績。」

對於賴政府未來在外交領域的挑戰,臺大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表示,賴清德已宣示會延續蔡總統的路線,因此不會有太大轉變,臺灣仍將努力與共享民主價值的國家強化關係,藉以讓民主陣營團結起來支持臺灣。

他指出,以俄烏戰爭爲例,儘管歐美國家經濟制裁俄羅斯的效果不大,但中國對外貿易佔國內生產毛額(GDP)達40%,若西方國家採經濟制裁,「相信中國經濟會崩潰」。

陳世民強調,民主國家必然不容許自由、民主的臺灣,被中國武力併吞,賴清德提出「和平四大支柱」的第3支柱,就是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而賴清德在總統任內,也必須說服民主國家願意團結起來支持臺灣。

至於國防安全,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長沈明室指出,印太問題也是全球問題,從近期美日韓參與北約高峰會等舉措可觀察到,各個不同面向的雙邊與多邊連結合作,體現「若未來印太有事,北約沒事當然願意協助,若兩邊同時發生衝突,也可緩和美國獨自面對兩場重大戰爭的壓力」。

沈明室說,最重要的缺口,就是未曾參與島鏈國家共同演習的臺灣,若未來成爲破口,恐讓中國影響力直驅太平洋;因此除了美日、美韓、美菲及美澳等雙邊合作,在中國與俄羅斯等極權國家同盟的態勢逐漸明顯之際,臺灣扮演的角色更是重中之重。

沈明室認爲,新政府的國防首要之務,就是持續提升臺灣國防戰力,不能因爲防禦能力減弱,讓臺灣成爲中共突穿第一島鏈的破口,並在蔡總統已建立基礎上,持續國防部改革,同時強化與他國合作,形塑「準同盟」態勢,且要持續發揮半導體優勢,慎防關鍵技術外流。

印太局勢事涉兩岸互動,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分析中國近年對臺策略指出,北京將更加大操弄對臺「文攻」(認知戰)與「武嚇」(灰色地帶戰略)的力度,企圖動搖臺灣民心士氣,消耗國軍戰備並侵蝕國土安全。

陳文甲認爲,賴清德必須不忘初心,落實「和平四大支柱」政見,致力於「靠實力纔能有真和平,主張建立威懾的力量」的落實,並靈活運用臺灣既有的「地緣、科技、民主、國防」等優勢力量,緊密地與美日同盟鏈結,共建強大威懾力量,嚇阻中國對臺可能的軍事侵犯。

賴清德在選前提出「和平四大支柱」,包括「強化國防及不對稱戰力」、「改善經濟安全與供應鏈」、「持續與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及「建立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