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軍事與政治論述的真假
(圖/新華社)
兩岸關係不睦,溝通管道中斷,衝突風險確實存在,但就外部環境因素對於臺海情勢影響來說,基本上要依據傳統犯罪學推估嫌犯之Cue Bono(此事對誰有利)與Cue Malo(此事對誰有害)思維架構來分析各方所作所爲。
若有機會透過破壞兩岸關係產生對立矛盾而從中取利,或是反過來說,能夠透過促進兩岸和解交流合作而獲得其益,在利益取捨之間,決定國際社會不同行爲主體來應對與操弄兩岸關係。所以兩岸關係若要和平穩定,要看事涉者認爲和平穩定對其有利,抑或是矛盾對立,甚或是適當衝突對其有利。
坦白來說,不論推估預測何時爆發衝突,抑或是認定在何時之前,絕對不會對臺動武,各方可以高枕無憂,其實都缺乏可信基礎。但是販售戰爭恐懼感是個保證獲利的生意,但卻是個對於兩岸透過對話,化解矛盾解決爭議最不利的買賣。
諸多提出如此預測與推估人士,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將本身內心渴望與焦慮,投射在此種毫無科學理性基礎之預估結論。但是爲何此種極不靠譜麻衣相法水準之判斷,在言論與媒體市場都有相當不錯行情?其實在人類心理模式,認知偏差總是存在「認同偏見」,經常影響吾人對事務理性判斷能力。
因此假若要理性發展兩岸關係,確實是要節制亂髮何時對臺必然動武,或是臺灣大限之日將是何時之妄言,這對於雙方理性溝通絕對沒有任何正面效應。
其次就要談到共軍機艦在臺海周邊軍事活動問題;從2019年4月1日開始浮上臺面至今,共軍機艦日益迫近臺灣本島,其實若非經官方有系統地將共軍機艦活動狀況,透過新聞發佈與媒體報導,尋常社會大衆又能如何認知、理解與感受此等軍事活動。
就塑建整個臺海周邊軍事活動整體威脅態勢與政治壓力來說,其實兩岸軍方與政治高層都有很微妙的共識。相互叫陣與搭唱過程,讓真實樣態受到嚴重扭曲,但雙方都藉此獲得政治利益,倒也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就要談到外籍軍事機艦,以維護航行與飛越自由爲口實,通過臺灣海峽,藉此塑建國際社會對實際情況認知偏差問題。此與共軍機艦在臺灣周邊活動,其實具有相當類似性質;那就是吾人所認知之樣態,未見得符合國際社會法理,同時更不是全般事實原貌與完整樣態。
兩岸存在許多心結,但這些心結愈來愈緊,其實雙方都有責任,但容在此再度強調,事實真相與認知狀況完全不同,但兩岸能否就此兩個課題對話溝通,化解矛盾與心結,恐怕不容吾人樂觀期待。(作者爲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此文爲作者在兩岸《澳門和合論壇》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