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團隊耗時7年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 促進角膜神經再生

臺大醫院及臺大團隊歷時7年,成功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經動物實驗證明,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獲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王家瑜攝)

「電紡紗」生醫支架兼具物理和化學優勢,讓神經生長具有方向性,並緩慢釋放神經修復物質。(王家瑜攝)

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團隊歷經7年,成功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經動物實驗證明,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獲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預計1到2年可進入人體試驗,未來可望造福病毒感染、三叉神經病變、嚴重外傷造成的角膜神經受損患者。

神經損傷是許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眼科部教授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一旦發生病變,需要長時間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需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昂貴眼藥。

臺大團隊耗時7年研發出「電紡紗」生醫支架,經細胞試驗和動物試驗證實,具有高效能神經修復能力、穩定性及生物安全性,未來有卓越的商業發展潛能。該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

「電紡紗」生醫支架兼具物理和化學優勢,讓神經生長具有方向性,並緩慢釋放神經修復物質。陳偉勵說明,由於神經是有方向性的,修復神經的材料也需要沿着固定方向生長,電紡紗生醫支架植入後,會隨着時間緩慢降解,角膜神經會沿着該材質慢慢生長。

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臺大工學院教授林唯芳說明,過去很多研究都證明,穀氨酸可刺激神經,達到修復效果,因此運用高分子合成技術,將谷胺酸做成生醫支架,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這是臺大團隊的原創發明。

臺大團隊與哈佛大學合作,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電紡紗生醫支架對於受損視神經軸修復有顯著的幫助效果;亦與科羅拉多州醫學院合作,發現電紡紗生醫支架對於受損大腿神經修復有顯著的幫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