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遭低估4成? 央行:「大麥克指數」只是趣味之作

▲大麥克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上週公佈最新「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顯示新臺幣匯率被低估逾41.2%,嚴重程度僅次於香港。不過,中央銀行27日表示,該指數僅是趣味之作,原意本非用於預測匯價走勢不料,卻屢遭外界濫用,直言「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央行宣稱,《經濟學人》於1986年首度發佈「大麥克指數」,目的是希望用輕鬆的方式介紹匯率理論,如今,該指數已滿30歲,此種「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也超乎想像地受到歡迎。

話鋒一轉,央行指出,大麥克指數原本只是《經濟學人》的趣味之作,之後卻被廣泛使用,甚至到達濫用的程度,直言「對此,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央行強調,大麥克指數立基於購買力平價(PPP)理論,認爲長期而言,任意兩國的相同商品,經匯率換算後,應具有相同價格,如價格有所不同,則顯示匯價有高估或低估的傾向,不過,該指數的商品僅有1種商品──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

對此,《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因大麥克漢堡並非跨境貿易商品,不符PPP理論的條件,此外,該漢堡價格易受各國稅負關稅、不同利潤率,以及租金等非貿易投入財的成本影響,也就是說,該指數從來就不適合用於精確預測匯價走勢,僅是一種有助理解匯率理論的工具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也提到,《經濟學人》在2006年曾直言,大麥克指數多年來在全球被各界廣泛引用,甚至濫用,其中,若干美國政壇人士喜歡過於隨意地援引大麥克指數,以迎合自己目的,舉例來說,要求中國大陸應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以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不過實際上,即便中國大陸的大麥克漢堡價格便宜,並不代表人民幣匯價遠低於其公平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