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強強滾!央行「讓它升」原因:12月有效匯率指數下滑

美金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記者賴亭羽臺北報導

近日來臺幣兌美元匯率大舉飆升,今日午盤更一度升抵29.5元兌1美元的防線,暫收29.518元兌1美元。然而外界質疑,向來總會出手的央行,此次爲何不出手?根據「臺北外匯交易市場發展基金會」統計顯示,臺幣兌美元匯率在去(106)年12月名目上雖升值1.62角、升幅0.54%,但相對的「一籃子貨幣」卻微貶:換句話說,在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對美元升值下,央行也只能放手讓臺幣「自由成長」。

資料顯示,12月臺幣名目有效匯率(NEER)和實質有效匯率(REER)指數,皆微降0.2至112.91及100.35。其中,有效匯率指數反映的是貨幣對其他一籃子貨幣的相對升貶狀況,若有效匯率指數下滑,就代表臺幣的升幅還未追上其他貨幣的升值速度:對出口商而言,將有機會享有報價上的競爭優勢

匯銀人士認爲,由於美國緊盯貿易對手國的匯率波動,加上央行總裁淮南即將在明年2月屆滿退休、處在「後彭」時代的央行近來又偏「無爲而治」,放任臺幣真實反映市場動態,「何況臺幣又不是最強,央行沒有壓力要出手阻升」。不過他也指出,臺幣兌美元名目匯率走升,出口商、壽險業可能將面臨匯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