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法案攪動兩岸一池春水

2019年10月31日,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接見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左)博士,感謝美國聯邦衆議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臺北法案」。(總統府提供)

第2波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迅速蔓延,美國總統川普先是使用「中國病毒」稱之,後又質疑大陸確診數據不可靠,這些看在大陸輿論眼中,都是美國試圖推卸責任的表現,而更深層次的表現就是中美競逐的升級,而此時臺灣不斷向美國靠攏,也就顯得格外刺眼。

首先是外交部長吳釗燮宣佈每週向美國供應口罩的新聞,中國臺灣網撰文痛批是「盡顯奴才醜態」。該文指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臺獨愈發囂張,蔡政府親美路線是愈來愈明目張膽、有恃無恐,尤其是疫情當前,某些臺獨政客爲了巴結美國,盡顯奴才醜態,令人作嘔。

同時新華社也撰文指出,這種緊隨美國政客借疫情煽動歧視、製造仇恨的表演姿態可鄙,這幅邀功請賞、搖尾乞憐的姿態,爲兩岸同胞和全體中華兒女所不齒。

《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加入痛批的行列,認爲此舉的親美抗中意味昭然若揭,該文認爲,蔡政府的這種做法是自顧不暇還擺闊,媚美禍臺令人齒冷。

另外,該文也注意到臺灣內部的口罩之亂,認爲這一局面顯示,根本沒有蔡政府所標榜的超前部署和民主防疫蹤影,只有朝令夕改和專斷兒戲。該文認爲,政治優於防疫,一黨之私優於民生福祉,民進黨心心念唸的讓世界看見臺灣,是如此荒唐。

除了針對臺灣對抗疫情的中美兩套標準外,現時大陸輿論最在意的莫過於美國在疫情期間還通過所謂的《臺北法案》。早在3月初,《人民日報》就發表過文章質疑這一法案,那時候的文章注意到,較之起初的聲色俱厲,《臺北法案》的措辭逐漸變得溫吞模糊,而且很難量化和具體執行,因此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用,擺明了是要打臺灣牌牽制大陸。但該文也同時指出,不管措辭如何,《臺北法案》的性質惡劣這一點始終未變,因爲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該文同時指出,美國操弄涉臺法案久矣,近年來《臺灣安全法》、《臺灣旅行法》、《臺灣國際參與法》等層出不窮,都打着護臺大法的幌子,卻口惠而實不至,其目的無非是頻繁敲打民進黨當局,提醒他們交保護費。

這一論調基本上已經構成大陸看待相關法案的基本認知,在法案正式被川普簽署之後,《人民日報》又刊登一篇文章給予痛批,但主要是針對蔡政府,指他們藉此鼓吹臺美友誼,高呼臺美建交,樂此不疲地充當美國遏制大陸的馬前卒,加足馬力衝撞大陸,破壞兩岸關係。但該文強調,在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情上,美國政客休要搬弄是非,民進黨和獨派分子也休要鋌而走險。大陸有堅定的意志和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臺獨圖謀。

中國臺灣網也認爲,美國挺臺法案愈多,兩岸關係就愈惡劣,臺灣的處境其實就會愈艱難。該文還拿疫情舉例,蔡政府只防大陸不防歐美的防疫戰略很快就讓臺灣嚐到苦果,臺灣境外輸入病例大幅增長,兩岸對立情緒漸長,結果就是親美策略導致兩頭落空。

中評社的一篇評論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分析臺灣將要親美的風險,該文認爲,美國漸失全球領導力,導致臺灣繼續親美政策的風險增大。現在世界各國都請求大陸幫忙解決疫情,未來這些國家會順着情勢走,讓臺灣的所謂國際空間更被壓縮,未來臺灣也可能會被美國拋棄,這都是有前例可循的。(作者爲臺大國發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