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當代錄像展「街頭狗與野馬」 戰火陰影下的流浪狗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街頭狗與野馬」展覽。圖爲藝術家許哲瑜的影像作品《街頭狗》記錄了科索沃市區遊蕩的街頭狗。圖/臺北當代提供

藝術家許哲瑜的影像作品《街頭狗》記錄了科索沃市區遊蕩的街頭狗,拍攝團隊在夜晚的街頭遇見了這羣狗,跟隨牠們一同行走,直到牠們解散而去。透過居民的訪談,發現此一族羣跟人一樣,血液中也流動戰爭的故事,1990年末塞爾維亞部隊與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展開衝突,寵物狗流入街頭。此後普裡什蒂納的街上總是有成羣結隊的狗在遊走。「流浪狗們與人類一起經歷過戰爭,彼此共存於市,短暫地共享和平與抗爭。」許哲瑜如此形容。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昨起展出「街頭狗與野馬」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許哲瑜3件錄像作品,藉由其獨特的影像敘事手法,記錄了蒙古野馬、科索沃的街頭狗以及動物實驗室中的兔子,透過三種動物的生存樣貌呈現,延伸探討當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共棲關係。

本展爲許哲瑜獲2020年「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後的首次展覽。該獎項主辦單位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執行長海蒂.提爾林克(Hilde Teerlinck)應邀來臺出席開幕,他表示,許哲瑜的作品具有獨特且精緻的影像敘事結構,相當引人入勝,令評審團印象深刻。

這次展覽共展出3件錄像作品,分別爲《街頭狗》、《編號314》和《劃線》,試圖勾勒出不同地區及物種間關於生態控制的模型。《編號314》創作概念源自許哲瑜奶奶曾任職於動物實驗室的記憶,爲製造豬瘟疫苗將病毒注射至兔子的工作,兔子被作爲控制生態的媒介,以此交換豬隻的生命。影像中一隻雪白的兔子在操偶師的手中,試圖返還生前的動作姿態。

《劃線》拍攝蒙古境內一條切割出世界僅存的「普氏野馬」與「家馬」的疆界線與地景:在邊線的一側,是一塊五百多平方公里的野馬保護區;而在邊線的另一側,「家馬」則受到人類的餵養馴化,是孩童的朋友,同時具勞動力、交通工具、食物等用途。在保育區內的「普氏野馬」如同活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虛構世界,一出生就被追蹤編號,進行全方位的觀察保護,並禁止與「家馬」交互交配,從出生、生活、死去,都被記錄存檔,彷彿生存於虛擬爲「自然」的生態圈中渡過一生。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街頭狗與野馬」展覽。圖爲藝術家許哲瑜的影像作品《街頭狗》記錄了科索沃市區遊蕩的街頭狗。圖/許哲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