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思覺失調患者」太傳神!精神科醫師打97分

《搜尋者》程學書(右前)飾演里長,帶王淑娟找到吳昆達所飾演的個案。(大愛電視臺提供)

《搜尋者》演員吳昆達、王淑娟、蔡阿炮、陳明真 、陳季霞、程學書、許瓊月及製作人陳孟吟。(大愛電視臺提供)

《搜尋者》臺中舉辦座談會暨粉絲見面會,與臺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許峰碩主任對談。(大愛電視臺提供)

《搜尋者》吳昆達飾演思覺失調患者。(大愛電視臺提供)

大愛電視臺《搜尋者》揭開社會底層的現實面,日前劇組邀請臺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許峰碩主任跟演員王淑娟、吳昆達一起關心精神疾病議題。王淑娟說跟吳昆達演對手戲,光是看他的外表裝扮就已贏過所有人,吳昆達回憶演出前找了很多資料,希望自己的演出不要讓觀衆誤解患者是瘋子,他分享資料的內容豐富完整,被形容快變成「身心醫學科吳主任」了。

吳昆達說他每天都收看《搜尋者》,看到自己飾演的思覺失調患者「盧協森」從混亂到開始服藥,甚至能工作,替自己能演這個角色感到高興,也爲自己詮釋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打80到90分,不過許峰碩醫師看了他的演出,覺得他把患者的樣態詮釋得入木三分,給演技打了97分,沒有100分是因爲「思覺失調症」有百種樣貌,一個人不可能演100個人,所以少了3分,但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境界高達150分」。

王淑娟在座談會中提問「思覺失調症是精神病的一種嗎?」許醫師除了說「是屬於精神疾病的其中之一」,也指出「當遇到突然急性壓力無法承受而2、3天都失眠,就已經算是精神疾病了」,因爲精神疾病有輕到重的程度之分,所以可能很多人可能都得過精神疾病,所以大家不用害怕。歌壇天后李玟日前離世,許醫生表示,每個人一生中約有5分之1的機會罹患憂鬱症,其中重度憂鬱症每20個人就有1個。

《搜尋者》吳昆達飾演的「盧協森」從小就被託孤給叔叔養,叔叔是打罵教育。不過醫生說「思覺失調症」不是壓力造成的,是腦部疾病,父母其中一個罹患,8%會遺傳,就算沒有遺傳到的人,也有1%的發病可能,一定要吃藥治療。劇中飾演訪視志工的蔡阿炮說自己的家族中就有不少人罹患精神疾病,父親也是因爲精神疾病輕生離世,拍《搜尋者》之後才知道真的會持續追蹤照顧陪伴的就只有訪視志工。

況明潔在《搜尋者》飾演照顧吳昆達的訪視志工,過程中一再受挫,醫生提醒「照顧者憂鬱症」也要特別注意,簡易的預防方法就是「讀書、運動、冥想、助人、接近大自然、保持聯絡」。

飾演精神科醫生的許瓊月,在劇中被吳昆達視爲「天使醫生」,真實生活中真的是一位營養師,從吃的角度告訴大家,要多攝取B羣中的B6跟B12及葉酸可以讓心情平穩度增加。許瓊月演《大林學校》也是醫生的角色,識別證直接用執業執照的照片,踏上演藝之路是因爲開診所時,跟附近製作公司的人變朋友,因爲是屏東人會講臺語,受邀玩票性質去演戲,沒想到就玩上癮變成了斜槓兼職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