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慧/「跑」出臺灣的新經濟!

臺灣路跑活動已具相當規模,吸引許多民衆參與。(圖/記者張一中攝)

文/蘇巧慧立法委員

爲了促進運動產業發展營造運動產業良好的經營環境,臺灣在2011年制定《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當然,臺灣運動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遠不及歐美及先進國家。2015年時,美國運動產業總產值是14兆9520億,日本是2兆1210億,臺灣僅有1110億,若以佔GDP百分比相較,臺灣僅佔GDP的0.7%,明顯低於美國的3%及日本的2%。如何靠運動拚經濟?我認爲路跑可以爲我們開出一條路。

路跑活動在臺灣日趨盛行,2006年,臺灣舉行98場路跑,2016年已攀升至599場,每場賽事吸引數千至數萬名參賽者,頻繁度與熱絡度可見一斑。與其他運動賽事相較,美國NBA每年有2460場比賽,路跑場次卻有三萬場,是籃球的十倍以上;臺灣的職棒每年有240場例行賽事,但路跑則是兩倍以上,足見路跑活動已成爲規模相當可觀的運動。

其實,路跑活動在國際風靡已久,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爲金標之六大馬拉松賽事: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馬拉松,每年吸引爲數衆多的世界一流跑者前往參賽,帶來廣大媒體宣傳效果及觀光人潮,並帶動龐大商機,也衍生出「路跑經濟學」的概念。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東京馬拉松賽事,僅有十一年曆史,卻已擠進世界一流的馬拉松賽事,與有百年曆史的波士頓馬拉松、世界最大的紐約馬拉松齊名。東京馬拉松,今年共有三萬六千多名參賽者,預估創造出90億商機。反觀臺灣所舉辦的近六百場馬拉松賽事,不只品質參差不齊,所帶來的商機更遠不及東京馬拉松。日本如何發展路跑,值得我國借鏡

▲蘇巧慧:路跑可以跑出臺灣的運動經濟。(圖/翻攝自蘇巧慧粉專)

對日本人而言,路跑不只是體育賽事,更是一種文化與生活的態度。在日本,馬拉松是城市的驕傲,而非負擔;舉辦賽事,考量出發點不在「如何影響更少人」,而是「如何讓更多人進來」。不只跑者,活動過程中的志工、附近店家、沿途參觀民衆、觀光客,都是馬拉松賽事的一員。

面對因路跑活動封路所帶來的交通衝擊,日本也有一套解決民怨技巧。以東京馬拉松爲例,三分之二以上的路段是在都會區舉辦,主辦單位以每五公里60分鐘的方式,嚴格執行關門時間,並逐一路段開放,舒緩交通壓力,也減少當地民怨。

反觀臺灣的路跑賽事,不只賽事距離準確性不佳,活動現場廁所數量與整潔問題更令人搖頭,整體的賽事品質遠遠不及日本。國際田徑總會,依據賽事長度硬體設備、頂尖選手參賽人數醫療服務、交管配套等項目的品質,將品質較佳的路跑賽事評鑑分爲金標、銀標銅標三種。鄰近的中國、日本有7項賽事獲得認證,金標各有4個,銀標皆有2個,銅標分別都有1個;但臺灣舉辦的賽事,只有新北市的萬金石馬拉松獲得銅標認證。

除此之外,臺灣的路跑賽事,主要集中在10月到3月,密集賽事造成對城市、居民的負擔及不便,又沒有因應對策。顯見臺灣的賽事品質,不只參差不齊,且從賽事舉辦到周邊交通的安排,均亟待改善。

臺灣運動產業的市場,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借鑑各國的經驗,加緊腳步,用路跑「跑」出臺灣的新經濟。

好文推蔫

蘇巧慧/讓臺灣動起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蘇巧慧,來自鶯歌、樹林新莊九里,目前爲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委員,曾任超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從中看見教育問題、社會問題,深知若要改變臺灣,須從法制、政治開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