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批量解除退市風險警報 “有進有出”動態退市機制加速形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告別2023年年報季,一批ST板塊內的公司因基本面改善或負面影響因素消除,相繼迎來“摘星”“脫帽”。

6月10日晚,ST金運(300220.SZ )、ST實華(000637.SZ )發佈公告稱,影響公司股票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因素已消除,公司關於撤銷股票交易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已獲得交易所審覈同意,公司股票將於6月12日發生變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已有22家公司撤銷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獲交易所通過,其中,16家公司實現“脫帽”,6家公司實現“摘星”。

在市場人士看來,隨着部分企業成功“摘星脫帽”,“有進有出”的動態退市機制逐步形成。

逾二十家企業“摘星脫帽”

作爲滬深證券交易所自1998年4月22日就開始實行的特別處理制度,ST制度主要針對的主要是出現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

在異常的時間段內,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會被實行特別處理,其股票交易漲跌幅限制從10%降低至5%,股票名稱改爲原股票名前加“ST”或“*ST”等特別處理標識,被強制要求定期向投資者發佈風險警示公告。

在過去二十餘年時間裡,ST制度對於解釋投資風險,警示違法違規行爲發揮了重要作用。

前述22家上市公司此前“披星戴帽”的原因,主要有業績持續虧損、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遭遇突發性風險事件,存在財務造假等重大違法犯罪,或出現資金佔用、違規擔保等內控問題。

2023年,相關上市公司針對風險警示原因做了針對性整改。其中,有不少企業通過破產重整,順利擺脫風險警示。

較典型的如*ST東洋(002086.SZ )和*ST正邦(002157.SZ )。*ST東洋曾是海洋產業和大健康產業的領軍企業,但由於長期的財務壓力和內部管理問題,導致公司難以繼續正常運營。公司股票在2023年因淨資產爲負值和審計意見無法表示兩項原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同時,因非經營性資金佔用、主要銀行賬戶凍結、違規擔保等問題,疊加了其他風險警示。

2022年,*ST東洋被債權人申請預重整,2023年12月18日,萊山區法院裁定批准*ST東洋的《重整計劃》,隨後重整投資人向管理人指定的銀行賬戶支付了13.54億元的投資款。

重整成功後的*ST東洋,業務結構得到了顯著優化。2023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7.50億元,期末淨資產爲16.17億元。在向交易所遞交申請號,*ST東洋將於6月12日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

*ST正邦則是曾經第二大的上市豬企和江西排名第一的豬企,受前期無序擴張和近年來生豬價格大跌衝擊,正邦科技盈利持續大幅下滑,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鉅虧,2023年5月,該公司股票被冠以“*ST”的特別警示。

2023年底,雙胞胎集團帶領的17家投資人蔘與*ST正邦的重整。相關投資人爲*ST正邦帶來總計43.40億元重整資金。實控人變更之後,公司2023年歸母淨利潤轉正,資產負債率由148%驟降至54%。公司股價也在今年年內上漲近50%。

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因消除引發風險警示的相關影響,順利“摘帽”。

如慧辰股份(688500.SH ),2023年4月因審計機構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2022年度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披露《關於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暨停牌公告》,於2023年5月5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23年12月,北京證監局對其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指出公司《招股說明書》及2020年至2022年年度報告均存在虛假記載。隨後,慧辰股份更換審計機構爲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大華所對其2023年報出具了標準無保留的審計報告,並指出其2022年度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涉及事項影響已消除。

近期,曾連續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淨利潤孰低者均爲負值,2022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爲負值,且2022年度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而被實施風險警示的*ST金一,也即將撤銷退市風險警示。

但由於*ST金一因信披違法違規行爲,收到北京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ST金一繼續被深交所實施其他風險警示。6月11日,其股票簡稱由“*ST金一”變更爲“ST金一”。

“ST制度的目的在於向投資者充分提示相關風險,而並非直接退市。通過滿足一定條件後,公司可以申請撤銷風險警示。這一制度不僅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識別風險,也爲問題公司提供了整改的機會。”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指出。

退市數量短期不會明顯增加

有些企業因摘帽而欣喜,而有些企業則因爲異常風險而“戴帽”,甚至迎來退市局面。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11日,滬深兩市新增102家公司股票被實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8家。

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ST、退市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與往年相比,滬深兩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類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爲止變化不大。

同期,2024年以來,截至6月11日,A股完成退市企業數量則有11家,截至收盤,滬深兩市另有6家企業進入退市整理期,36家企業收盤價低於1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ST深天(000023.SZ )、*ST美訊(600898.SH)先後因市值低於3億元發佈退市風險提示公告,若相關公司股票收盤總市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3億元,可能因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被交易所終止上市,這也意味着A股市場或首現“市值退市股”,退市渠道將再度拓寬。

今年4月,新“國九條”、證監會退市意見相繼出臺,交易所也相應修改股票上市規則,強調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通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殭屍空殼”和“害羣之馬”出清力度,精準出清劣跡、績差風險公司。

郭瑞明強調:“今年的主要變化是,爲嚴懲造假行爲,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但未達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目前已有7家。”但其也強調:“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爲,就退市新規本身而言,退市標準變得更加嚴格,特別是對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爲的懲罰力度加大。這能夠強化市場紀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進而更好實現投資者利益的保護。短期內,雖然部分觸及退市標準的公司和風險警示股票因爲預期而面臨壓力,但長期來看,這將有助於提升市場的整體投資價值和吸引力。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退市新規實施方面要嚴格執行,對一些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一定要堅決退市,打擊惡意‘保殼’行爲,這樣一些不死鳥會消失。因爲大家看到新‘國九條’的威力,未來對這些惡意‘保殼’的行爲,對於長期不分紅的公司會嚴厲處罰,在當前的環境下,通過借殼上市烏雞變鳳凰的故事也基本告別了歷史舞臺,垃圾股的清理會推動價值投資成爲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