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鰲太穿越”報告

四天秦嶺山脈鰲太穿越報告作者 傾瘋銘閱

鰲太線路是指縱貫鰲山太白這一秦嶺主脈的線路,鰲太穿越是國內最艱難的徒步線路之一。驢友們根據鰲山和太白上、下山地點以及強度的不同,將鰲太分爲:標準鰲太、小鰲太和大鰲太。標準鰲太是指,從太白縣塘口村上鰲山,一路穿越到太白主峰拔仙台後沿着玉皇池-藥王殿-南天門-鐵甲樹-厚畛子的線路下山。小鰲太是指強度小於標準鰲太的另外幾條線路:從23公里上鰲山正穿,或者下板寺上太白反穿鰲山,以及從塘口村上山下板寺下山的活動。大鰲太是指,大於標準鰲太的穿越線路,一般指從塘口村上山到鸚哥或者嵩坪寺的保護站。

本人用四天時間(8月5日9:47開始從塘口村上山,夜宿西跑馬樑,6日7:48出發19:45夜宿金字塔峰下。7日6:43出發18:59登頂拔仙台夜宿大爺營地,8日6:53大爺海出發17:23到達嵩坪寺保護區管理站)完成了從塘口到嵩坪寺這一段艱苦而難忘的穿越。

以下是我個人對鰲太穿越的一些體會和感受,僅供大家以後走鰲太的驢友參考,本人能力有限寫不出好的文章,很多方面寫的不夠全面和具體,還請各位多多補充和指正。

一、鰲太穿越的強度

網上有走完鰲太的朋友說“只要能走綠野2.0的人都可以走鰲太。”我個人認爲:戶外活動,隨便忽悠別人走上高風險線路是極不負責的,甚至是犯罪的行爲!鰲太隱藏着的風險絕對不是簡單的綠野2.0的強度可以涵蓋的。四天走下來,我覺得身體的疲勞程度雖然遠低於09年自己走一日順時針大五臺環線(那次4:00從紅門巖走到北臺因霧太大被迫於20:00在北臺掛單耗時16小時未能完成全程)和小五一日連串。但是,鰲太從飛機樑到太白樑這一段基本都沿着狹長的山脊縱走和橫切,很多地段要比08年以前的小五臺的北東山脊難度大很多,尤其一旦遇到暴風雨天氣或者大霧,對所有人的體能和心理都是一種考驗

二、天氣

秦嶺山脈是中國南北氣候帶的分界,也是整個中國最重要的分水嶺,所以鰲太區域氣候比一般高山地區更復雜且多變,每年4月底夏至前後、8月上旬、9月底都會出現一週左右的好天氣,適合完成穿越,其他時間則多暴風雨雪和大霧,不適合穿越。盛夏時節,山上出現濃霧和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是很常見的,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很重要。  4月底,我曾嘗試用一週時間穿越,在從眉縣到塘口村的路上看到滿山冰雪,整個鰲太大梁如一座幾十公里長的冰雪長城,上山後因爲不會使用借來的GPS而果斷下撤。多數走過鰲太的朋友都沒有我這次幸運,在跟他們聊天中,很多人提到的感觸最深都是惡劣的天氣。在走鰲太前,我從進入8月就開始每天上網查太白縣、眉縣、岐山和周至等幾個縣一週內的天氣情況,在確認8月5-9日晴天后,才果斷找同事換班上山。  儘管8月5日天氣預報是多雲轉晴,但是塘口上山的時候滿山的陰雲,一路能見度不到150米,上到2100開始下小雨,藥棚子向上的路段能見度不足100米,盆景園的氣溫6℃左右,風不低於5級,不借助GPS很難確定方向和方位。直到18:50到達鰲山導航架附近的時候,纔看到陰雲裡的太陽。晚上西跑馬樑紮營的時候,睡袋帳篷全是溼的,感覺很冷。夜裡基本一夜沒睡,狂風幾乎將帳篷吹塌了,帳篷裡溫度計顯示溫度4℃左右。8日早晨從大爺海去文公廟的路上看到很多水坑裡結了冰。所以如果裝備不能滿足北京冬季野外露營的需要,最好不要嘗試夏秋季鰲太穿越。

三、高反問題

4月23日,從鰲山下撤過程中遇到了西安戶外救援隊的朋友,從他們口中得知有人(牧野)山上高反遇難,當時以爲是新驢,後來網上得知,遇難的牧野是當時的領隊,應該算是資深老驢,高反面前人人平等!鰲山太白山的高度儘管只有3500和3800左右,但是大強度的重裝爬升和縱走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很大,其高反程度與4300左右的輕裝線路差不多,對身體機能是個考驗。對於沒有上過高山的新人來說最好是能多一點時間適應高反,或者多來幾次大五和小五快速穿越再去走鰲太。上鰲山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儘量避免感冒或者呼吸系統有問題時帶病上山。

四、鰲太的水源

冬春季的鰲太滿山冰雪,不用考慮水源問題,夏季走鰲太水源是主要問題之一,由於鰲太從2800到西源之間沒有穩定的水源,西源的水源在太白樑的山溝裡,取水很不方便。所以上山前必須帶足夠紮營一天以上的水容器,我從北京出發前包裡塞了一個2L的空瓶一個600ML的脈動和一個500ML的熱水瓶,以及3米長的塑料水管(防止從巖縫裡取不到水),到寶雞後怕容器容量不夠,又買了個1.5L的礦泉水。從塘口上山到水窪子營地根本不用考慮水源,沿途到處都有水,只是盆景園以上的水多數都在石坑裡,水質比較差,需要燒開或者消毒後飲用。本人因爲初次上鰲山和太白,對水源位置和情況不清楚,所以上山前帶了1.5L礦泉水和0.5L的開水。到2900營地後又用空瓶補了2L的山泉水,揹着4L水上鰲山白白浪費了不少體能。

水窪子營地到2800營地距離很短,不用帶太多的水,過了飛機樑到西塬營地基本都是在刀脊上切行,路時有時無,很多地方需要在石海中翻越,中間沒有水源,所以2800營地水源是從飛機樑到東源之間唯一穩定且優質的水源,如何分配水是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本人採取的策略是6日15:50到達2800營地後就地燒水做飯,吃飽喝足後把所有容器裝滿,17:00開始爬升,在金字塔大峰下面紮營。這樣既爲後面的路上節省水,又可以充分利用日落前的時間多走路。  金字塔巖壁上可以看到水跡,我橫切金字塔的時候特意查看了所有有水跡的巖壁,那些巖壁淌下來的水很少,只在巖壁上薄薄的滲了一層,根本不可能取到水,而且上面爬滿了喝水的蚊蟲。西塬埡口前最後一個山包的陽面有三處巖壁上有水跡,我也特意橫切過去看了一下水源情況,比金字塔巖壁上的情況稍好,其中2處巖壁滲水量估計能達到5L每小時左右,第一處在滲水點草地上一個蹄窩裡有大約200ML的清水,我趴上去喝了兩口,水質很好,於是徒手挖了個10L左右的蓄水坑,在另外一處用石塊和草甸石頭上攔了個小壩蓄水。可以爲以後雨季穿越的朋友做應急性水源。

西塬的水源在太白樑的山溝裡,我爬太白樑的時候本想橫切過去查看一眼水源狀況,但是橫切過程中上升過高,到山溝位置時候已經在水源之上200米了,不過可以聽到很明顯的水聲,水質情況不清。翻過太白樑後走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大石河上游,從這裡到拔仙台根本不用考慮水源問題,沿途到處都有水,喝足後帶500ML完全可以到拔仙台。

如果選擇從拔仙台向鸚哥鎮方向下山的話,沿途平安寺到白雲寺之間只有大殿可以補水,大殿的水質很差,所以下到平安寺後一定要把水喝足,帶夠。

五、沿着石海爬升是效率最高的

鰲太穿越過程中要翻越數不清的石海,開始階段我對石海很不適應,總是從石海邊上找草地繞行,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錯誤。太白的石海,都是億萬年前冰川作用後遺留下來的花崗岩,表面經過風化後摩擦力很大,沒有冰雪的時候只要鞋底夠硬,踩在上面根本不用擔心出現滑倒現象的發生。相反草地和灌木叢多數都坑窪不平,很溼滑,絆腳崴腳情況很容易出現,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滑倒。另外走草地能量損失很大,而踩石頭上升幾乎沒有任何能量損失,所以在上升階段儘量多爬石海,這樣可以節省不少能量和時間。

六、鰲太的風景

從塘口村上山到藥棚子埡口,基本在山溝裡找路上升,根本沒什麼風景可言,上到盆景園後低矮的油松有些特點,此後一直到鰲山飛機樑,基本都是平淡無奇的石海和草甸風景,飛機樑到大石河風景比較好,大梁南北的風光有明顯差異,樑南由於降水比較大,山勢較緩溝壑間幾乎看不到岩石,全是綠油油的叢林。樑北則溝壑縱橫,山險谷深,奇峰怪石隨處可見,有些地段與的風景黃山的東海相似,但是和川西的壯觀山水相差很遠。

七、分配好體能和時間是關鍵

我個人認爲,本次穿越能夠順利完成最關鍵的因素是天氣晴好和有GPS作爲重要的參照。看到有些驢友初次走鰲太就採取無嚮導無GPS的方式,並引以爲榮,我覺得他們的行爲很可笑,戶外活動不是呈英雄的地方,英雄是供後人們瞻仰的!戶外讓別人記住名字的往往都是那些因事故喪生而被寫進事故報告的人,保持頭腦的清醒要比強健身體更重要。

走鰲太前我仔細研究了網上很多攻略和地圖,計劃好每天的具體行程。但是因天氣和特殊原因,實際行程往往與計劃會有出入。但是不論出現任何情況,我每天必須遵守的原則:天亮以後再動身,日落前必須找好營地,天黑前睡覺,絕不走一分鐘的夜路。這樣既保證了一個人全程的安全,又能每天充分休息,不盲行,不冒進,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由於第一天上山遇到了雨,裝備完全溼了,保持裝備的乾燥是必須採取的措施。不少驢友選擇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停下來休整曬上一天的裝備。高山上天氣瞬息萬變,晴好的天氣是走路的最佳時機,能走路的時候儘量走路。6日我揹着一包溼裝備7:55從西跑馬樑出發後,一直走到中午13:30趁着中午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午餐同時拆包曬裝備,山脊上風很大,且日光充足,半小時的午飯時間足以將帳篷和薄衣服完全曬乾。16:50到達2800埡口做飯吃飯期間,又曬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將睡袋和其他裝備基本完全曬乾。這樣做盡管瑣碎了一些,但是卻充分利用了晴好的天氣多走路且完全將裝備曬乾。  此外,我看很多驢友走鰲太的時候都背了不少腐敗物資,開始上山的幾天大吃大喝,最後階段往往餓着肚子行走,一路走下來往往掉了好幾斤肉。我走長線基本上體重沒什麼變化,我個人認爲戶外長線活動只要能量和營養夠用,吃的越簡單越好,所以每天除了保證吃好晚飯外,早點一般很簡單,多吃富含澱粉的麪包或麪餅和熱飲,中午簡單吃幾口就可以,沿途邊走邊吃高能量的食品,一般走比較艱苦的線路的時候我都會買一些葡萄乾和核桃仁,途中喝水的時候就吃幾口。既保證了能量的供應,又保持胃裡始終有消化物質,既不因飢腸轆轆的感覺而影響行動,有不會使胃負擔過重而影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