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線城市,撐起中國大飛機的脊樑

德陽,赫赫有名的“重裝之都”,是國內首個“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

正解局出品

C919首航成功後,已經開啓常態化運營。

圍繞C919國產化率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不過是造了一個框架和殼子。

那麼問題來了,大飛機的框架和殼子,造起來很容易嗎?

中國大飛機的脊樑,是如何煉成的?

C919最大起飛重量達72噸。

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起飛不容易,降落也不容易。

整個飛機的結構,無疑是安全的根本所在。

C919的國產部件一覽

這裡,介紹一下大飛機的幾個關鍵部件:

一是起落架。

起落架,相當於大飛機的腿,是起飛、着陸、滑跑、地面移動和停放所必需的支持系統。

這條腿,不僅要支撐起最高達數百噸的重量,還要在飛機降落時吸收巨大的衝擊力。

二是翼樑。

機翼是飛機的翅膀,翼樑則是機翼承受彎矩的唯一構件。

翼樑一般由上、下緣條和腹板組成,要能承受極大的拉力和壓力。

三是發動機吊掛。

顧名思義,發動機吊掛是用來掛發動機的。

通過這個掛件,發動機將推力傳遞到機翼,進而推動飛機起飛。

C919的發動機

要想支撐大飛機數萬小時的安全飛行,每一個部件對強度、剛度的要求都極高。

此外,現在的大飛機,設計上追求輕量化。

如何在減輕重量的同時,滿足強度、剛度的標準?

關鍵是製造工藝。

最開始,飛機採取的是拼接組裝的方式。

以起落架外筒爲例,外筒的筒體分爲多個部分鍛造以後,再焊接爲一體,外筒與斜撐杆、橫樑也是分開製造後,再組裝到一起。

拼接終究是拼接的,遠不如一體的堅固。

特別是連接部位,往往需要額外的加強設計,這也增加了構架的重量。

C919的起落架

1940年代,德國戰機採用了整體鍛造技術,大大提高了戰鬥機的整體性能。

自此,整體鍛造技術成爲航空產業的關鍵。

民用大飛機,因爲體積大,所用的部件也更大,採用的是更新的一種技術:大型模鍛。

模鍛,全稱爲模型鍛造,與自由鍛相對應。

以製作一塊帶花紋的月餅爲例,自由鍛技術,只能上下左右擠壓,製作出一塊餅坯,花紋還要另行雕刻。

模型鍛造,將材料放進模具內壓制而成,直接能製造出帶花紋的模具。

月餅模具

如果說,自由鍛需要千錘百煉,那麼,模鍛壓機就是一錘定型。

據此可以看出,整體模鍛技術,既可以提高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也能提高生產效率和材料利用率,進而節約了成本。

模鍛技術的原理不復雜,難就難在大飛機的部件體積大,需要的模鍛壓機壓力值必須在4.5萬噸以上。

這樣的大型模鍛壓機,全球只有7臺。

大型模鍛壓機,製造難度極大,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

4.5萬噸以上的大型模鍛壓機,全球只有7臺。

其中,美國擁有2臺4.5萬噸級別的大型模鍛壓機,俄羅斯擁有2臺7.5萬噸級別的大型模鍛壓機,法國擁有1臺6.5萬噸級別的大型模鍛壓機,德國擁有1臺6萬噸級別的大型模鍛壓機(美國製造)。

剩下的1臺,來自中國。

中國的這臺大型模鍛壓機爲8萬噸,壓機尺寸、整體質量和最大單件重量均爲世界之首。

大型模鍛壓機,全球只有俄羅斯、美國、中國、歐盟有能力製造,這與世界航空製造業的格局是一致的。

實際上,大型模鍛壓機的誕生,就是爲航空工業服務的。

1934年,德國研製成功7000噸模鍛液壓機。

1942年,美國大規模製造中小型模鍛壓機,加速生產二戰亟需的戰鬥機。

1957年至1961年,前蘇聯建造了兩臺7.5萬噸級模鍛壓機,並在此後幾十年內成爲這一方面的霸主。

中國最早的鍛壓機,是從前蘇聯進口的。

1967年,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建成3萬噸級模鍛水壓機。

這一模鍛壓機不僅創下亞洲最大紀錄,還一舉扭轉了主要航空模鍛件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中國一重亞洲最大的30000噸級模鍛水壓機

3萬噸級別的模鍛壓機,用於製造戰鬥機綽綽有餘,但拿來製造大飛機就捉襟見肘了。

1970年代,爲了研製運10項目,中國同步研發6.5噸大型模鍛壓機。

但該項目因經費、技術儲備不足等原因而夭折。

2007年2月,國務院批准大型飛機研製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

也正是在這一年,國務院批准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立項。

5年磨一劍。

2012年,中國二重成功研發出8萬噸模鍛壓機,並於次年正式投入試生產。

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堪稱一臺巨無霸。

這臺裝備,地上高27米,地下15米,總高42米,設備總重2.2萬噸,僅單個零件超過75噸的就有68個,液壓缸驅動的活動橫樑上下運動可施加高達8萬噸的壓力。

8萬噸模鍛壓力機

有了這臺裝備,大飛機關鍵部件的製作,就猶如“做月餅”一樣簡單。

C919飛機起落架的主起外筒,寬1.2米,高2.8米,重達1.6噸。

如此大的部件,大型模鍛壓機鍛壓成型只需要幾秒。

據統計,C919大飛機起落架、上下緣條、發動機吊掛、垂尾等130餘項鍛造件都由中國二重製造。

大型模鍛液壓機正在加工C919鈦合金零部件

其中的關鍵部件,又離不開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二重位於四川德陽。

航空模鍛件是飛機的鋼筋鐵骨,是C919的脊樑。

大型模鍛技術買不來、買不到,只能自主創新。

可以說,四川德陽撐起了中國大飛機的脊樑。

德陽,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東北部,毗鄰省會成都。

這裡的人口不到400萬,2022年GDP不到3000億,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城市。

德陽所處區位圖

別看德陽不大起眼,卻是赫赫有名的“重裝之都”,是國內首個“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

具體來說,德陽製造了:

除了8萬噸的大型模鍛壓機,德陽還成功研製了“華龍一號”、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50兆瓦重型燃機等一批“國之重器”。

德陽研製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白鶴灘水電站吊裝

德陽的裝備製造,爲何如此厲害?

答案是,三線建設。

上世紀60年代,爲了加強以國防爲中心的戰略大後方,中國啓動了“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歷經3個五年計劃時期,涵蓋13個省、自治區,中國共投入2050餘億元資金,建設了數千個項目。

德陽,正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這裡陸續建成了20個大中型企業和職業技術院校。

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電工等重型裝備製造企業。

德陽也因此實現了從農業小縣城向新型重工業城市的“蝶變”。

三線建設,像是國家的一次“輸血”,並不能讓德陽獲得永久的“動力”。

特別是隨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與不少老工業基地一樣,德陽也面臨着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如何轉型,德陽一直在探索。

一是要靠技術創新。

德陽的重裝企業,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中國二重研發的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便是典型案例。

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不僅讓德陽又添“大國重器”,還滿足了中國航空、艦船、航天、核工業等行業對高性能模鍛產品的需求。

除了C919外,大型模鍛壓機還爲波音787和空客A320提供起落架鍛件。

技術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可觀的。

按570架訂單計算,中國二重爲C919提供的一系列鍛件就能實現60億元左右的總收益。

二是要產業轉型。

企業要創新,產業要轉型。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德陽的傳統能源裝備產業正在向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產業轉型。

作爲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的永久會址,德陽已經形成了“源網荷儲”全產業鏈,具備水電、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六電並舉”的研製能力。

中國德陽是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的永久會址

2022年,德陽市清潔能源裝備的產值達650億元,到2035年,這一產值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

工業老城,正在煥發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