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盧比,前世今生(已勘誤)
中國機制幣文化豐富多彩,品種多樣,不同門類,不同樂趣,而四川盧比無疑是一大王炸,深受諸多錢幣愛好者喜愛,更有專門的收藏羣體加以推崇。
四川盧比又稱藏洋,爲清末民國四川生產用於藏區流通的普通銀幣。四川盧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唯一的皇帝像普通流通貨幣。其正面爲光緒皇帝載湉的側身像,反面仿製印度盧比,爲花團狀。
四川盧比其實跟其他的中國近代銀幣一樣,爲了抵制外來銀元入侵而專門鑄造的,因爲當時英屬印度鑄造的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藏區,併爲藏區民衆喜愛,以此四川盧比制式重量圖案均全方位向印度盧比看齊。四川盧比是由四川成都造幣廠和康定造幣廠鑄造的,因爲均出自於四川,因此大家就稱之爲四川盧比,但是實際上四川盧比的主要使用地區是在康藏邊區。
清代藏族與漢族的交易主要爲糧食買賣方面,因此多以官方大額交易爲主,交易貨幣多用大塊銀錠。清朝政府後期在藏地設置官辦機構,漢藏民族增進交流,民間交易增加。藏族同胞不喜用銅錢,大塊銀錠難以均勻分割,貨幣度量得不到統一。這個時候面額標準,流通便利的印度盧比便乘虛而入。作爲普通行用錢,印度盧比極大地侵害了清朝在藏區的經濟統治地位。
因爲有利可圖,因此早期藏區民間就有模仿印度盧比圖案,手工製作的藏洋,是爲四川盧比的前身。後來川督上奏清廷,仿造新式銀元。而清朝政府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於光緒二十八(1902)年,同意了成都造幣廠鑄造發行專供藏區流通的四川盧比。四川盧比的機制銀幣由此正式誕生。
四川盧比正面是光緒皇帝載湉戴帽半身側面像;背面四周雕花,有“四川省造”四個字,中心部位是一朵八瓣花;矩形內齒排列規整,無細夾齒。四川盧比共分爲三個面值
一盧比重量爲庫平三錢二分(11.3克),鑄造數量約2500萬枚;
半盧比重庫平一錢六分(5.6克),鑄造數量約13萬枚;
四分之一盧比重庫平八分(2.8克)的鑄造數量約12萬枚。
四川盧比的生產歷史
四川盧比從清代光緒年間開始生產,到民國後期停鑄,總共經歷了40多年,四川盧比的鑄造爲斷續階段性生產,可以劃分爲四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一期到四期”。
一期盧比造於光緒二十八年至宣統三年,也就是1902-1911年,出產自四川成都造幣廠。這期間屬於清朝統治階段,其成色爲各期最高,爲九成銀,幣面白亮,圖案精緻。反面“造”字的走字底兩筆寫成,“四”字中間兩豎筆較長。這個階段鑄造數量約1000萬枚。
一期四川盧比
二期盧比造於民國元年到民國五年,即1912-1916年,由四川成都造幣廠鑄造。含銀量降至75%,幣面較白,而長期養成包漿基本爲爲淡金色,整體做工較精細。“造”字的走字底三筆寫成,“四”字中間兩豎較短並且右上方有片樹葉。官方記錄的鑄造數量爲750萬枚。
二期四川盧比
三期盧比則爲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0-1935年鑄造,爲四川康定造幣廠生產。含銀量從65%逐漸降低到50%,因爲低成色,因此導致三期盧比的幣面整體呈灰白色。並且三期盧比做工較爲粗糙,光緒皇帝頭像更是已經走形,呈駝背狀,配飾也不齊全,反正大清當時早就已經滅亡了,也沒人對這方面加以關注了。而三期盧比這期鑄造數量約400萬枚。
三期四川盧比
四期盧比爲民國二十五年到民國三十一年,即1936-1942年,爲四川康定造幣廠生產。這期間四川盧比成色嚴重下降,鑄造初期還有五成銀的成色,到了鑄造末尾就只剩下一成銀了,可以說毫無價值可言。幣面顏色從灰色、黃色到紅色什麼顏色都有,圖案粗糙醜陋。鑄造數量大概600萬枚。並且民間基本上都不接受這類錢幣的流通使用。
四期四川盧比
從生產歷史來說,二期盧比的最少,其次是一期,然後三期,四期。
從圖案來分,有領的常見,無領的少見;背後豎花的常見,橫花的較爲少見。而四川盧比背面的“四”字的寫法可以分爲兩豎、兩點、八字四等,四字右上可以分有葉和無葉版。人像的辮子也可以分爲三節、四節和五節辮。
一期無領有豎花、橫花兩個大版,另外還有有領豎花;二期開始爲有領,著名的蝴蝶花也就是“Butterfly Rev”爲一期的;還有很多戳記盧比,比如S版、S裡用、SA等,因爲大部分爲官戳,因此評級公司均將其納爲正常評級範疇,官方圖錄也劃爲版式,這也是四川盧比收藏的一大樂趣。
四川盧比版別衆多,不乏名譽品種,知名度高的,比如有:
無領豎花
無領橫花
有領直花/蝴蝶花版
有領直花/長眉版
有領橫花(老牌大哥)
四川盧比S版
四川盧比S裡用
四川盧比one
四川盧比SA
還有如四上無葉、五節辮耳下點、兩蕊麻眼、雙齊葉有橫等稀少品種。關於四川盧比(藏洋)的版別劃分及歷史研究,這裡推薦由劍客老師張承光主編的《藏洋圖志》,新版的《藏洋圖志》採用高清大圖,精彩專業論述和特種藝術紙張印刷,收錄了318種版別,細節劃分清楚,而且均注有珍惜度和市場參考價,與《川龍薈萃》採用的編書形式相同,喜愛四川盧比的玩家值得一看。
回到四川盧比的鑄造背景上。雖然我們知道四川盧比四個階段總共鑄造了2500多萬枚,但是其實實際上四川盧比的存世量遠低於此,究其原因,我認爲大概有四點:
其一,衆所周知,官方鑄幣均會統計造幣數量,歸入數據,而一般統計銀元數量,都是按每年的官方鑄造量記錄進行累加統計的,這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這個統計數量是沒有減去幣的損毀數量的,這也就無法代表錢幣的當時保有量和未來保有量。而損毀數量,指的是因爲製作銀元的原材料,白銀的存量是有限的,想要鑄造發行新的銀幣,必須回收舊銀幣熔化,用以提取白銀;另外因爲諸多原因,發行出去的銀元也會受到使用者的銷燬和丟失,因此四川盧比的保有量,應該遠遠未到官方記載的鑄造數量。
其二,建國以後,我們國家發行了人民幣,並且以人民幣通兌各式舊式貨幣,從而推動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人民幣開始流通後,藏區同胞要進行日常的交易和其他金融活動,就必須用自己手中的銀元去政府銀行置換人民幣。而且據官方記載,在歷年置換期間,藏區一箇中型以上銀行可回收四川盧比幾十萬枚。因此保守估計約有一半盧比都收歸國有,不在民間。而政府回收的四川盧比,基本上就是三個出項:一是交付博物館,作爲歷史展覽所用;而是入庫封存,不再流入市場;三是集體熔燬,有價值的比如金幣銀幣,重新提煉後劃爲金銀條塊歸入銀行,無價值的紙幣則銷燬即可。這是四川盧比存世量減少的一大原因。據資料顯示,1953,回收盧比在100萬枚,且基本爲含銀量高的一、二期。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多藏族同胞都十分熱愛佩戴銀飾品,因此很多銀元會被拿來熔製成飾品。其中有一點就是越是含銀高的早期盧比越容易被熔燬,成色低的晚期盧比反而沒有提煉必要。因此早期盧比受到這種原因減少的鑄造量更多。
最後就是因爲時間的久遠,存在包括入土、外貿流出、路程丟失等錢幣存世量建設的常見原因,這也是四川盧比存世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基於以上四個原因,四川盧比民間存世量是遠遠低於官方記載鑄造量的,並且後期低銀版佔比例不小。四川盧比的收藏價值很高,也富有收藏樂趣,更是我們中國錢幣收藏的一顆璀璨明珠,並且始終閃閃發光,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