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根區的前世今生

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的亨利·科安達國際機場,旅客走過一處寫有“歡迎加入申根”標語的牌子供圖/新華社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3月3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部分加入申根區,這意味着這兩個東歐國家與歐盟的一體化邁出新的一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這“對兩國來說是巨大成功”,也是世界最大自由旅行區迎來的“歷史性時刻”。

所謂“部分加入”,是指現在從這兩個國家乘機或乘船抵達的旅行者可以自由進入申根區,但是陸地邊境檢查仍保留。主要原因是奧地利一直強烈反對這兩個國家加入申根區,理由是兩國在歐盟外部邊界缺乏移民管控,進入羅、保兩國的非法移民,通過陸路邊境進入富裕的西歐國家,奧地利首當其衝。2022年,有超過10萬移民非法進入奧地利,故奧政府對難民和移民持強硬反對立場。

在羅、保加入之前,申根區包括了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23個,此外還有瑞士、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每天大約有350萬人跨越申根區內部邊界。

申根區讓人們無邊檢跨國自由通行,對人員往來和貨物通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體現。有了這個簽證,你可以在歐洲20多個加入申根協議的國家隨便跑。開車越過申根區的國境線,沒有邊檢,連國內常見的“某某縣(區)歡迎你”之類的標誌都沒有,只有路邊不足一人高的邊境碑,不注意看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越境出國。體驗過申根區好處的人,到世界其他地方旅行,往往感到出國手續、邊檢程序太過繁瑣,會十分懷念申根區。

申根是個好東西,但可能還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個“申根”是啥意思。申根其實是盧森堡的一個偏遠的田園牧歌式小村莊,緊鄰法國和德國。筆者有幸曾到訪這個“雞鳴三國”之地,那裡河水清清,樹影婆娑,草地經年翠綠,山坡上是一塊塊齊整的葡萄園,真猶如世外桃源。

1985年6月14日,在申根村前河面上的一艘名爲“PrincesseMarie-Astrid”號的客輪上,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五國官員簽署了一個開放邊境的協議——《申根協定》,由此讓“申根”名揚天下,成爲世界上“最著名的村莊”。

《申根協定》的形成有歷史的必然。1914年以前,歐洲尚未形成系統的護照和簽證制度。那時,人們從巴黎出發,橫貫歐洲到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無需護照,更無需簽證。然而,戰爭改變了一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跨國旅行需要攜帶護照,過境需要查驗護照和簽證已經成爲一種常規做法,並逐漸推廣到全世界。一直到1995年申根區正式成立,那種曾被世人視爲“理所當然”的做法纔在歐洲終結。

1944年,尚處在流亡狀態的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三國政府簽署一項免除相互邊境控制的協議,1948年正式實施。的確,荷、比、盧三國邊境相連,而且國土面積本來就不大,之間的經濟和人員往來非常頻繁,取消邊境控制對三方都有利。

北歐的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和冰島隨後效仿,這些國家於1952年成立“斯堪的納維亞護照聯盟”,彼此之間取消邊境控制,人員可以自由往來。

歷史的車輪轉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無邊界區”的順利運行,讓當時的歐共體內開始醞釀建立泛歐規模的“無邊界區”。不過,由於許多成員國的顧慮,法國和德國決定先行,於是,經典的一幕在1985年6月14日上演。沒有奢華的場地,沒有慶祝的歌舞,劃時代的《申根協定》居然就在偏遠的申根村一艘略顯破舊的小客船上籤訂了。

1990年,五國又簽署《關於實施申根協議的公約》,明確提出創立“申根區”,區內完全取消相互邊境控制,實行同一簽證政策和開展警務和司法合作。這才形成今天真正意義上申根區的法律框架和實質內容。協定主要內容包括:相互開放邊境,不再對協定簽字國公民進行邊境檢查;外國人一旦獲准進入“申根領土”,即可在協定簽字國領土上自由通行;設立警察合作與司法互助制度等。

不過,申根協議正式實施時,只有部分歐盟國家完全加入申根區。一直到1997年的歐盟阿姆斯特丹峰會纔將《申根協定》的內容吸收進去,成爲涵蓋全歐盟的法律規定。但是,成員國能否正式加入《申根協定》還要看其司法合作、邊境控制等方面的設施、標準和人員配置等是否達標。原因很簡單,一旦加入申根,其對外邊境就是申根區整體的邊境,其邊境控制水平直接牽涉到申根區整體利益。

儘管申根區內過關不再檢查護照,但邊境地區警察的隨機抽查護照也是屢見不鮮的。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的高速公路上,偶爾會看到法國警察在路邊抽查護照;在德國與波蘭、德國與捷克邊境,德國警察的抽查更是賣力。

眼下,羅、保兩國加入申根區,將大大方便有意一覽東歐風情的遊客。羅、保兩國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擁有與西歐迥然不同的人文景觀。今後,中國遊客只要持有申根簽證,就可放心前往這兩個國家。旅行社也能夠設計開發新的旅遊線路,增加歐洲遊的花色品種,喜歡個人自助遊的中國遊客將有更大餘地來安排自己的歐洲行程,可謂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