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分就分?「離婚」也是需要練習的!不只好聚好散,更是為自己而驕傲

「分手」需要學習,離婚是成人再次轉大人更難的功課 圖/記者陳正興攝影

「離婚」也需要上課?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近期推出線上離婚課,在此之前,兒福聯盟也在線上平臺推出離婚規畫課程。兒福聯盟資深主任李惠娟說,「分手」需要學習,亞洲社會沒有人教這門功課,離婚是更難的課題,斷開親密關係時,多數人害怕,也擔心一個人,學習面對關係的變化,是成人的學習課。

兒福聯盟調查,夫妻離婚後「從此不聯繫」、「敵對水火不容」比率達五成六,僅二成二可以當朋友。好聚好散爲何這麼難?一位臺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的志工表示,國人對於如何好好建立關係,渴望學習,協會開設的各類課程,包含自我成長等幾乎都爆滿。

離婚諮商類型。 製表/陳雨鑫

離婚創傷 外遇常是假議題

「離婚」在國外的心理學家研究中,將其列爲人生重大創傷的第二位。賴芳玉說,離婚最大宗的原因仍是「外遇」,但看過這麼多的案例,外遇其實是離婚的假議題,外遇常發生在夫妻人生階段走進「轉折」的時刻,如丈夫在職場上,職位長期無法突破、妻子面對空巢期等。

賴芳玉說,面對人生的課題時,人們總會有個想像,外面的世界總是比較好,卻忽略往內探詢,導致下次再面對問題時又會再次選擇「逃」,無解的課題,情緒常會勝過一切,也容易把關係弄得更糟。踏進律師事務所的夫妻,多數是走投無路,開課是希望能選擇離婚前,夫妻能先思索,痛苦的來源真的是婚姻嗎?

順利離婚 卻迎來更深空虛

早在二○○三年就開始做家事商談的李惠娟說,許多求助商談的夫妻都是「快速離婚」,後續爲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彼此鬧得不愉快。曾有個案告訴她,原本非常期待離婚,可以與外面的人建立新的關係,但順利離婚後,迎來的是更深的空虛感,仔細思索才發現,當初造成關係不順利的是他對於經濟的恐懼,卻投射給另一半,兩人不斷爭吵,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沒辦法面對自身課題,反而傷害了最親密的人。

李惠娟說,親密關係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離開親密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如果兩人經過自我探尋,最終仍要從兩個人走向一個人,一定要不吝嗇對外求援,臺灣的教育從沒有教分手,都靠人們自己探索,所有人在關係成績單多數不及格,導致離婚後,怨偶多於好聚好散,更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讓整個家庭更加破碎。

賴芳玉表示,離婚雖然是人生中的重大創傷,卻也是「轉大人」的時刻,但男性很容易就直接進入到另外一段關係,滿足離婚的失落感,通常難以蛻變,反而是女性好好療傷面對自我,通常離婚後蛻變得很快,例如藝人賈靜雯、徐曉晰等,大家可以看見她們的蛻變,不但成爲成熟的大人,也更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