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親子間三種角色的輪替 讓彼此都成爲更好的大人

父母和子女在家庭關係中,有三種角色會輪流扮演。正向又健康的親子關係,角色應該是流動的。而家庭成員之間,又該在哪些角色裡流動與補位呢?(圖/ shutterstock)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逐漸要長成身心都成熟的大人。在這最後一哩路上,父母要協助孩子獨立、負責、自律、管理好自己,同時做好家庭成員的和諧角色,才能讓每個成員在家庭的滋潤中,修養身心靈。父母的成長經驗可以給孩子參考,卻不是孩子該奉爲圭臬的範本,只有孩子爲自己的人生選擇與作主,才能真的懂得責任與承擔。

父母和子女在家庭關係中,有三種角色會輪流扮演。正向又健康的親子關係,角色應該是流動的。而家庭成員之間,又該在哪些角色裡流動與補位呢?

一、父母:親子間「領導」與「依賴」的地位對調。

父母的角色象徵家中的權威和領導。雖然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在潛意識中多少都還是會有依賴的需求。就像在網路上有一種說法,不管子女長大到幾歲,跟父母一起出去吃飯,仍然很習慣讓父母付錢,這樣就像還享受着被父母照顧似的。你也會這樣嗎?我的父母都已經到天上成爲天使了,有時候真的還是奢望再被父母照顧一下啊!

雖然餘生已經沒有辦法再受父母的關照,偶爾難免還是會有所感傷。但成長中的孩子,有時候也可以補位成爲父母的角色,用他們的能力和知識,撐住大人的需求。

現代孩子是數位原生代,你學習數位科技的能力應該比不上你家青春期的孩子吧?那你爲何不放手讓孩子帶領你呢?

現在很多餐廳都用數位科技點餐,每次到這樣的餐廳用餐時,兩個青春期的孩子就居於領導與統整的角色,幫我們評選餐點與操作機器。

被孩子服務與照顧,不但不會弱化父母的身分,還可以強化孩子的自信和自我價值,也證明了父母教子有方,這不是雙贏嗎?

二、成人:平等且彼此尊重的互動方式。

成人之間相處用的是平等與尊重。

青春期孩子在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也許會因爲跟父母的價值觀有所不同,甚至互相沖突。親子是合作的夥伴,而不是對立的敵人,當孩子開始要自己來時,是發出父母該放手的訊號,我們只能傾聽,卻不應該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想法和做法。

在對待青少年談論自己的志向、理想和價值觀時,用成人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孩子聊天,纔可以聽到孩子真實的心聲;真誠而不帶批判地傾聽,纔會跟孩子產生可以互動和溝通的連結。批判或是想強壓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其實只是把孩子推遠了。只要告訴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你就說,我都在。」默默給予監督和祝福,是跟青少年相處最自在的距離。

三、子女:讓孩子也有機會練習照顧父母。

子女的角色象徵着依賴與需要被照顧,但父母其實也常常需要孩子的照顧。如果孩子都沒有機會練習照顧父母,那以後很容易出現彆扭的情況。

父母也有脆弱與無助的時候,比方說工作不順利,甚至是失業,遇到親人往生等這些重大的挫折與打擊。如果父母可以跟青少年好好說明與溝通,孩子其實有能力給予父母情感上的支援與慰藉。

疫情延燒了兩年多,有些行業受惠,領年終獎金達數百萬甚至千萬,像是天降鉅款般的幸運。但也有許多行業就此消失,諸多家庭突然陷入經濟的黑暗期。父母常常有苦不說,只是苦自己,把孩子摒除在現實生活之外,只想給孩子美好的一切。但這其實不是生活的全貌,而是父母搭建給孩子的幻境。沒有人可以保證,生活永遠美好與太平。

家庭生活要平衡,不能單靠一方面的付出與支撐。家人互動要像蹺蹺板,有上有下的互動與平衡,纔會有趣又好玩。

父母跟子女,彼此都可以扮演父母、成人、子女的角色,這樣親子在相處上,纔會覺得自己是有用且可以依賴的人,而不僅是孩子需要父母時,父母纔有用。

【內容簡介】

現在的孩子,大概十歲就會進入青春期。在這個「兒童以上、成人未滿」的階段,他們想獨立又捨不得放棄依賴,情緒也常在火山噴發與冰山急凍間跳躍。

除了孩子面臨成長與進化之外,這段時期也是父母需要升級的階段。雖然父母愛孩子的初衷不變,但愛的手段和方法,卻要依照孩子的成長需求而調整。

臉書超人氣親子作家尚瑞君在本書中,書寫與兩位正值青春期兒子的相處日常。書中探討大人對青少年最頭痛的叛逆、易怒、難溝通的問題,提供諸多建議與解方;也細數青少年在面臨「轉大人」的辛苦,包括霸凌、課業壓力、荷爾蒙的劇烈波動……等,這些難題都需要父母的理解、陪伴與包容。

此外,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比管教更重要。干涉過度與讓「愛」越界的父母,會讓青春期的孩子發酵成失控的叛逆或逃離。拉開相處的距離,不但能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能拉近心的距離;比起嘮叨的說教,孩子更需要真誠的聆聽。透過對孩子的放心及放手,父母必然也會看見他們爲長大付出的努力與勇氣。

—— 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

很多親子關係裡的衝突不是因爲沒有愛,而是有更多的委屈沒有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還在建立自己的道理與秩序,他講的理,可能跟父母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這段時期的孩子,可以對談,可以商量,但是不想再被控制。特別是父母打着「爲你好」的行爲,更會讓孩子覺得反感。

◆爆粗口、說髒話、飆國罵,是青少年的次文化。

青少年的行爲舉止,往往充斥着急着想長大的訊息。在他們小團體的對話中,加入髒、黃、嗆等用語是司空見慣的。

如果在公衆場合,父母當然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但若只是不經意路過他們私領域的僞大人趴,就當一片雲吧!輕輕飄過就好。

◆是孩子做不好,還是父母吹毛求疵?

希望「凡事自己來」的父母,並不是你一定能做得最好,而是你不夠信任孩子。我們太害怕失控的場面,卻往往忘記,犯錯也是一種學習。

父母放下要求完美的魔咒與框架,就能協助孩子長出他們成就自己的能力。

◆親子間三種角色的輪替,能讓彼此都成爲更好的大人。

親子間可以輪流扮演父母、成人、子女三種不同的角色,這樣在相處上,纔會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依賴的人,而不僅是孩子需要父母時,父母纔有用。偶爾練習當個無用的父母,孩子才能長成有用的人。

◆治療青春期症候羣,愛能增強免疫力。

當孩子在青春期時,每一次發作的風暴,就當作是一場發燒。在發燒時,身心都是不舒服的,但也只能一邊讓身體發燒,一邊找出原因治療。

而且,他們並不會天天失控。在沒有誤踩地雷或誤觸引信時,他們還是那個體貼、可愛、懂事、和善,並且帶給我們快樂的孩子。

【作者簡介】

尚瑞君

是保有赤子之心的大人,是老師家長認同與喜愛的親職作家,是各出版社喜歡邀約一起推薦好書,與推廣閱讀的知識份子。

喜歡學習,喜歡感謝。享受生活,也享受成爲母親。育有一對優質的青少年兒子,跟先生經營着高品質的婚姻。

在母親的身分與角色中,徹底感受到女人的柔與韌、苦與樂、彈性與限制。

中興大學(現爲臺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致力於推動愛的連結與傳遞,用書寫、演講、授課等不同型式,努力讓真誠、善良與美好,在世間閃亮與迴旋。

着有:《剛剛好的管教》(榮獲2021年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百大暢銷 ) 、《優雅教養》。

《剛剛好的距離》/ 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