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技巧|關節鏡輔助經皮復位螺釘固定脛骨後外側平臺“apple bite”骨折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後外側平臺骨折的復位

脛骨後外側平臺是臨牀處理上較爲棘手的難題,後外側壓縮性骨折有國外學者稱之爲“apple-bite fracture”(咬蘋果骨折),該處由於腓骨頭的遮擋,顯露較爲困難,腓總神經及膕窩後方神經血管的存在,是切開復位內固定存在較高的血管神經損傷風險。儘管各種改良入路,包括 及其改良, 等應用於臨牀,但創傷仍較大,風險仍存在。

▲ 脛骨後外側平臺“apple bite fracture”

關節鏡輔助治療關節內骨折在脛骨平臺、橈骨 遠端及踝關節骨折的應用上較爲廣泛,主要用於評估復位情況,有學者稱之爲“骨折鏡”,後外側平臺在傳統膝關節鏡入路中無法有效顯露,因此應用受限。爲降低後外側平臺骨折的固定創傷,有學者結合新膝關節鏡入路,監視下經皮復位螺釘固定,取得良好效果,文章發表於《Arthroscopy Techniques》。

手術步驟

▌步驟1:常規膝關節鏡入路探查。

患者仰臥位,常規膝關前內側、前外側入路探查。由於外側半月板后角的存在,在前內側入路中無法有效觀察到後外側平臺骨折。

▌步驟2:作膝關節後內側與後外側入路,探查骨折情況。

▲ 膝關節後內側與後外側關節鏡入路圖示。

首先創建膝關節鏡後內側入路,刨削器緊貼後叉止點後方創建通道,避免損傷後方血管神經束。後將鏡頭置入後內側通道,將刨削器置入後外側入路創建後外側通道,射頻在膕肌半月板纖維束上創建開口,牽拉膕肌即可進入後外側平臺間隙,暴露後外側平臺。

▲ 射頻在膕肌半月板纖維束上創建開口(後內側入路視角)。

▲ 後外側通道視角,可見壓縮的脛骨後外側平臺骨折(星形爲骨折碎塊,箭頭爲壓縮的後外側平臺)。

▲ 後外側通道視角,星形爲骨折塊,箭頭爲骨折邊緣。

▌步驟3:骨折復位。

定位壓縮骨塊後,採用前叉韌帶導向器定位骨塊,經脛骨置入克氏針至塌陷骨塊下方,後用鑽頭沿克氏針鑽入8mm鑽頭,擡起壓縮的骨塊。

▌步驟4:骨折固定。

復位後,自前向後置入3枚克氏針1.4mm克氏針,經2.7mm鑽頭鑽孔後,置入4mm半螺紋鬆質骨螺釘。

儘管在文獻中使用了這種方法,但不意味着該方法是首選且唯一的,其仍具有侷限性。在文章最後說明了該方法的優勢和劣勢。

該方法具有微創、小切口,神經血管損傷風險低,傷口感染風險低,手術時間短等優勢,但也存在需較高的關節鏡手術技術,需特殊器械以及該技術僅適合於部分簡單骨折或輕度移位的骨折。分享供臨牀醫生參考。

本文來源:骨科青年

責任編輯: 向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