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深圳香蜜湖金融峰會舉行!黃奇帆、肖鋼、薛其坤、沈聯濤、李稻葵等發聲→
12月15日,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爲主題的首屆深圳香蜜湖金融峰會在深圳舉辦。
本屆峰會集結了一衆頂級嘉賓,圍繞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部署以及當前經濟、金融領域的熱點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判。
此外,與會嘉賓還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的新業態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會上發佈的《香蜜湖智能金融發展報告(2023/2024)》則爲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強化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重點抓好九項任務,其中包括“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慶市人民政府原市長黃奇帆發表演講時表示,推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專注製造環節,還要圍繞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鏈集羣協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雖然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新質生產力,但孕育新質生產力的土壤,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環境,產生新質生產力的機制,實際上是以創新爲主體的生產性服務業”。他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國家GDP當中比重最大的板塊。中國把自己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好,既是服務新質生產力,也是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提升我們服務貿易質量的關鍵。
作爲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量子技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兩次提及,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業不斷涌現。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從新質生產力發展角度,闡述從傳統計算機芯片到量子計算機芯片的發展。他指出,量子科技是戰略必爭領域,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要統籌好短期攻關與長期佈局發展關係。
衆所周知,科技創新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具有研發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因此離不開風險投資、耐心資本等金融資源的支持。招商銀行黨委書記、行長王良指出,大灣區金融機構應合作打造專業化、體系化、生態化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促進創新鏈、產業鏈等深度融合,爲科技創新提供重要金融支持。
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也是美國硅谷科技領先全球的重要推動力。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指出,硅谷的科技金融模式給中國帶來啓示:“沒錢就沒法投入高風險的科技創新,也就沒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中國的科技企業平臺要與股市生態系統融合,這也是最大的挑戰。”他認爲,中國應從美國科技繁榮週期中吸取經驗教訓,加大對高風險科技投資,吸引人才。
大灣區引領科技創新 香港聯動內地助推企業“走出去”
作爲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新質生產力上佈局早、基礎強、發展速度快,正逐漸成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地。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髮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年多來,大灣區已構建了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正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着力打造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要基地,以及全球影響力世界級城市羣。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數字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發表演講時分享了廣東數字經濟發展情況,他援引最新調查報告指出,2019—2023年,廣東數字經濟佔GDP比重持續高於全國,數字製造業有力支撐經濟發展,今年前三季度數字製造業增加值大幅領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此外,廣東數字製造業A股公司修復態勢強,今年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增長顯著,優於全國數字製造業上市公司及全部A股上市公司,這些都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勁動力。
對於激發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潛力與活力,毛軍發提出,一方面,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視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此外,還要重視人才培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爲銀行等金融業加快轉型升級帶來歷史性機遇。王良指出,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持續深化,爲銀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歷史性機遇。接下來,中資金融機構應利用香港優勢,推動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創新,助力香港提升金融中心地位。此外,金融業還應藉助區位優勢,創新跨境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在推動優質科技企業融資,助力形成更多“獨角獸”之下,香港也發揮重要作用。沈聯濤建議,深圳、香港、上海、北京交易所配合扶持科技公司,鼓勵優秀民營企業和國有科技企業到香港IPO,利用香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優勢,推動企業走出去尋找更多國際合作夥伴。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則表示,中國經濟在科技創新等方面有堅實基礎,但消費大市場尚未建立,內需不足,大灣區除引領科技創新外,還應提升現代消費在經濟中的比例。“大灣區應成爲引領中國現代消費的試驗區或先行區,在提升現代消費佔經濟比例方面責無旁貸”。
加速邁向“智能化” 大模型助力金融做好“五篇大文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其中提到,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本屆峰會上,多位金融界人士在圓桌討論上圍繞智能金融的創新、挑戰和機遇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嘉賓們普遍認爲,作爲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智能金融能夠優化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普惠、強化風險防控,爲未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提供無限可能。但與此同時,智能金融發展面臨算法黑箱、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值得重視。
此外,本次大會還發布了《香蜜湖智能金融發展報告(2023/2024)》(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方面加速發展,正推動金融行業邁向全面智能化轉型。報告援引有關數據指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其中500餘家獲億元級融資。高校也積極響應,300多所高校開設相關專業,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儲備。
根據Gartner新興技術成熟曲線,預計一兩年內,首批人工智能增強的金融應用將進入成熟期,並在3—5年後帶動智能金融的規模化應用。展望未來,大模型核心技術將引領金融行業從內部輔助走向全面智能化,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金融做好“五篇大文章”,爲金融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責編:李丹
校對:楊舒欣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