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臺海和平 美國戰略模糊過時了嗎?

步步爲營:解讀美中臺未來7種情境。(TVBS)

美國和中華民國的共同防禦條約於一九八○年一月一日終止,自那時起,美國一直沒有講清楚,未來在何種情況下會出兵保衛臺灣。根據原本的條約內容,只要美國和中華民國任何一方在西太平洋遭到攻擊,雙方都必須「採取行動應對共同的危險」,但這項條約在美國和中國正式建交後就被勒令終止。有人認爲美國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可以威懾中國,使其不敢侵略臺灣:因爲不清楚美國會在何種情況下出兵保衛臺灣,中國領導人在採取行動時就會有所顧忌,以免導致最壞的情況發生。此外,臺灣實現民主化、民進黨成爲新興的政壇勢力後,美國保持「戰略模糊」政策似乎更顯必要─如果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出兵幫自己對抗中國的侵略,臺灣若想採取追求獨立的政策前,同樣會三思此舉激怒中國、把美國拖入戰爭泥淖的後果。利用「戰略模糊」達到「雙重威懾」(威懾中國也威懾臺灣)的政策在過去四十多年來一直維護着美國的利益。然而,近年來解放軍壯大得太快,即使美國在臺灣發生緊急狀況時出手干預,但解放軍的實力和部署已經有擊退美國的可能,其攻臺的能力更不斷提升。許多國安專家因此就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否足以守護臺海和平展開了激辯。

第一個大力提倡美國改採「戰略清晰」政策(strategic clarity,意指美國應該明確表示,若中國對臺使用武力,美國會出手干預)的人是國會議員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在二○二○年五月十一日爲《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撰寫的一篇文章裡,加拉格爾主張美國應結束長達四十年的戰略模糊政策,呼籲美國政府應「發佈明確的政策聲明,承諾美國將捍衛臺灣」。他強調,即便認知到「戰略清晰」也有其風險,但自以爲能繼續安於現狀而不思改變,處境將更加危險。

理察.哈斯(Richard Haass)和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於二○二○年九月在《外交事務》雜誌上支持改變政策後,「戰略清晰」的政策主張開始吸引更多人認同。這兩位作者認爲,美國刻意製造的模糊空間,對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已經失去威懾力,因此他們建議白宮發佈一份總統聲明和相關行政命令,一方面重申美國支持一中政策,另一方面明確表示如果臺灣遭到中國軍事攻擊,美國會出兵捍衛臺灣。同時,兩位作者還主張美國需要調整其軍事力量部署,國防部的計劃參謀也應該儘快研擬如何應對臺灣的緊急狀況。

二○二一年三月,時任美國印太指揮部指揮官菲利普.戴維森上將警告說,兩岸確實有開戰的可能,而且機率還持續升高。他的警告讓支持「戰略清晰」的人士精神爲之一振,覺得更有希望說服政府改變政策。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召開的一場聽證會上,戴維森表示,中國攻臺「有可能在二○三○年前實現,甚至在接下來六年內就有可能發生」,而他的說法很快引來針對兩岸爆發戰爭機率的激辯。兩週後,下一任印太指揮官提名人選約翰.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上將(後來確實由他接任印太指揮官一職)卻不再爲戴維森的「六年論」背書,不過他仍舊錶示「這個問題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都更加緊迫」。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也在二○二二年六月的另一場國會聽證會上討論了此事。他表示,習近平和中國軍方都很清楚入侵臺灣的行動「非常複雜而且代價高昂」,並把中國攻臺的能力和意圖分開談。米利認爲,習近平雖然將目標設立在儘快提升解放軍的實力、把奪取臺灣的時間從二○三五年提前到二○二七年,但中國並沒有意圖急着在接下來一、兩年內奪取臺灣。米利明白,心念的轉變可能只在一瞬之間,但他仍不認爲中國入侵臺灣這樣的事情會「毫無預兆地突然發生」。

有些「戰略清晰」派的說法正好呼應了近期美國國防界人士的擔憂:美中和兩岸之間的軍事平衡已逐漸傾向中國,甚至可能讓解放軍逮到機會,在未來十年內佔領並控制檯灣。由此推論,中國軍方若繼續按兵不動,將錯失對中國有利的局勢、失去完成統一大業的機會。習近平本人對兩岸分裂的情況也已經表現出不耐煩,他曾說,臺灣和中國之間的分歧「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北京當局評估美國國力正在走下坡,而且民心厭戰─這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爲中國可能在近期開戰的原因之一。何況,美國不只從阿富汗撤軍,甚至在俄羅斯發動侵略以前就已經決定不會出兵捍衛烏克蘭,以上種種更讓中國有理由相信,美國不會派兵保護臺灣。此外,大量文章援引美國國防部和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兵推,顯示美中若因臺灣開戰,結局會是美國戰敗,而中國將在短短几天到幾周內接管臺灣。鑑於現在沒有什麼軍事手段能快速提升對中國的威懾力,「戰略清晰」對美國而言可能是更合時宜的政策選擇。(三之一,摘自TVBS《步步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