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上海將試管嬰兒納入醫保

在一些地方陸續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之際,上海也發佈了相關通知。

日前,上海市醫保局聯合多部門印發《關於將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工傷保險支付範圍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了17個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的支付辦法;其中,“取卵術”“取精術”“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12個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該《通知》將於6月1日起實施。

我國不孕症發病率逐年升高。根據中國人口協會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中國不孕不育患者超過5000萬,佔育齡人口的12.5%至15%。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韓志剛告訴第一財經,《通知》提到的17個項目,主要是圍繞“試管嬰兒”和“人工授精”這兩個大技術展開。比如,試管嬰兒需要經歷取卵子、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到子宮內等步驟,人工授精則需要經歷精子處理、取精子、精子注射等步驟。

“以往,不孕不育症患者的治療都是自費的,作爲支付價格較高的項目,輔助生殖技術被納入醫保了,對於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是個利好。”韓志剛告訴記者,尤其是對於試管嬰兒,其成功率在4至6成(隨着年齡的上升成功率會有所下降),每次費用在3萬至5萬元不等。“這對於一部分需要重複操作的患者來說,起到較大的減負作用。”

有婦兒生殖領域專家告訴記者,輔助生殖技術被納入醫保,也會使工作緊張的年輕人羣選擇這些技術。“傳統治療不孕不育的方式(如使用激素類藥物、促排卵等)通常需要6個月至1年以上時間,隨後還需要患者自然受孕。試管嬰兒、人工授精從時間上來說更短,一般在2個月左右。”

上海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政策將在上海17傢俱有輔助生殖技術開展資質、且爲醫保定點機構的醫院落地。政策不僅利好上海蔘保人員,也爲外地參保人員帶來便利。根據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患者可享受“參保地政策,就醫地目錄”。即,外地參保人來上海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也可按上海醫保目錄中的12個醫療服務項目進行報銷,具體報銷比例則參照參保地的政策。

現階段,我國每年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嬰兒超過30萬人。去年以來,北京、廣西、內蒙古、甘肅等地先後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本醫保。

2022年,國家醫保局等17部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2020年,上海就公佈了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分娩鎮痛”,對產程評估、陣痛前評估,分娩陣痛的實施,鎮痛中管理,鎮痛後隨訪等內涵予以明確,並確定了收費標準。

就在10天前的5月11日,國家醫保局公號刊發題爲《產房裡的溫柔守護:讓愛的降臨少一點“痛”》的文章稱,上海醫保部門正積極研究將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