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自造真相 民進黨轉型不正義(包正豪)

促轉會。(本報系資料照片)

「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春秋》裡的這段話,不僅成就千古成語,用在臺灣政治生態上更是貼切。每次政壇上喊出改革,推動「改革」的翻雲覆雨手,永遠都頌讚制度原型的美好,但卻總是隻擷取能讓他獲得政治利益的部分來實施,終於使得臺灣政治、司法、社會等等各方面的「改革」,都只是徒具其形,而實際上什麼都沒改革,甚至愈改愈爛。尤有甚者,是志不在改革,而是假借名義來打擊異己。

與世界其他國家真心推動轉型正義的經驗不同,民進黨政府義正詞嚴地宣稱:「轉型正義不是爲了清算鬥爭,而是要揭露歷史真相,讓社會找到和解的可能。」在取得道德制高點後,實際作爲卻和揭露歷史真相與社會和解的目的風馬牛不相及,反而是將歷史硬生生地切斷,高喊「沒有真相就沒有原諒」,然後去脈絡化且選擇性地公佈過去威權時代的政治檔案,而詮釋的方式更是極其武斷地將所有過錯都歸咎於特定政黨。

雖然威權統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民進黨的轉型正義卻不是爲了發掘真相,而是自己創作真相,然後再套在每一個能夠讓自己攫取政治利益的個案上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歷史有其脈絡,而功過是非總是難以一刀切地論斷,要評價事情的對錯,總應該考慮當時的歷史脈絡,而不是後見之明的大言不慚。就像蔡英文總統自己說的:「威權時代不是每個人都選擇服從嗎?」如果我們不考慮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脈絡,全憑自己的好惡來詮釋判斷是非,那又怎麼會有真相,又何嘗能夠原諒!

於是乎,臺灣版的轉型正義沒有達到修復社會傷痕的目的,更遑論期待,更精確的講法是幻想當中的社會原諒,反而因爲操弄轉型正義這個名詞,用簡單粗暴的「非黑即白」二分法,把轉型正義當成政治鬥爭的武器,反而激化社會衝突,流毒無窮。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總是不斷地輪迴交替,沒有誰能夠永遠一直佔便宜的。早就習慣享受轉型正義所帶來政治紅利的民進黨,沒想到竟然會有自己人是轉型正義對象的問題出現,瞬間被「線民事件」給搞得手忙腳亂,一時之間進退失據。令民進黨感到尷尬的是,這些都還不是萬惡的國民黨爆料的,而是黨內同志自己承認或是曝光的,想要歸咎是國民黨操弄都沒辦法,只能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境。

所以這是國民黨洗白的好機會嗎?當然不是。「洗白」這兩個字根本不應該出現在轉型正義的過程當中,如果任何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去洗白,就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這是轉型正義真正轉型的好機會,重新思考轉型正義應該如何推動,並揚棄利用轉型正義來打擊政治對手的卑劣手段,讓轉型正義迴歸到歷史真相的發掘,讓我們知道在那個時空環境下的種種不得已。

唯有直面歷史事件的複雜性,在當時歷史脈絡下去檢視曾經參與者的行爲及其引發的後果,然後再給予相對公正的評價,纔可能有所謂接近真實的真相,才真正會有社會和解的可能。只不過,這樣的期待非常可能只是奢望,嚐盡政治甜頭的政客們又怎會放棄這唾手可得的政治操弄利益呢?恐怕還是轉型不正義吧!(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