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徵召之後 共榮或毀滅?(張景爲)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首度證實,將於17日徵召國民黨2024總統參選人。(圖/本報系資料照)

既是好事多磨,又似歹戲拖棚,堪稱國民黨近年來最撲朔迷離的2024總統參選人提名之爭,預計在本週三中常會揭曉。山雨欲來風滿樓,愈到最後階段,情勢愈是詭譎,徵召結果一翻兩瞪眼,屆時誰會傻眼?或是翻臉、甚至翻桌?還是願賭服輸、團結至上,喜劇收場?至今沒有人說得準。

有三個原因造成藍營現在這種禍福難料的危機。一是郭臺銘急起直追,最後一搏越來越積極,就在這幾日,除了不斷加熱的基層動員誓師大會,還有密會柯文哲、韓國瑜、宴請中常委、發佈領先民調等等,都說明了郭極盡全力,志在必得,絕對不甘於只是應考陪榜而已。期望如此之高,未來如何收場,當然更考驗朱立倫的智慧與決斷,以及侯郭兩人的定力和風度。

二是朱立倫改民調初選爲徵召,所謂的「科學民調、徵詢黨內意見」等綜合考量,乍看似乎甚爲周延務實,實則並無具體、客觀的標準規定,當民調都只是其中一種依據,其他的人爲標準便可以乘虛而入、解釋操作,最後結果的公平性必然會遭到質疑與挑戰。所以柯文哲纔會笑郭臺銘說,連國民黨徵召的比賽規則都不清楚,怎麼還去參加比賽?

果不其然,這兩天郭陣營開始集結挺郭的中常委,並宣稱多數中常委挺郭,言下之意是徵召需經中常會通過,所以中常委的意見「最大」。問題是,中常委是否也要透過表決通過徵召人選?而以現在國民黨中常委的組成結構,如何能與黨籍縣市長、立委、甚至市議員的民意基礎相比?中常委與黨籍民意首長、民代的意見計分比例又要怎麼算?

三是黨主席朱立倫的公正性一直受到質疑,角色甚爲矛盾尷尬。他讓郭臺銘參與黨內競爭,有人便認爲朱是有意開巧門護送郭,想操作「郭朱配」;當黨中央說侯友宜是最強母雞,侯陣營又始終低調時,又有人說朱其實早已「內定」侯,讓郭參與競爭只是安撫郭而已;但這幾天郭陣營自信滿滿,運作得越趨熱烈,又有人說郭不可能被朱「糊弄」,兩人其實早已談好。無論鬆緊進退,都有文章可作,可想而知,即使最後結果出來,難保出局者不會有理由反撲甚至「爆料」。

近1個月來,漸趨白熱化的侯郭之爭,並非都是負面的影響,侯在新北市議會的「類國政」詢答表現不差,可謂成功通過2024大選的模擬考;郭也相當程度掀起了深藍與地方基層的熱情,兩人若能將此良性競爭動力昇華結合,絕對是2024勝選的一大助力,就看主事者、相關人如何處理、看待徵召揭曉後的反應了。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有段獨白,開場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在王子的演講中,他考慮了死亡與自殺,哀嘆這痛苦又不公的生活,也承認另一種選擇可能會更糟。徵召之後,朱侯郭還有國民黨諸君都要想清楚,怎麼選擇才能活得更有價值、更有共榮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