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贏者全拿 柯文哲的矛盾(黎家維)

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右二)9日承諾,當選後將全力推行「內閣制」,不過,學者認爲,要將實權交至行政院長,實施內閣制恐陷水土不服。(黃世麒攝)

藍白合在總統候選人的產生方式上似乎嚴重卡關。雙方第一輪各自拋出全民調與開放初選方案,未有交集。而隨着登記時間緊迫,開放初選的可能性已逐漸消失。第二輪的方案,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 仍堅持全民調,但做出自己的支持度只要在誤差範圍內就當副手的退讓;國民黨則放棄初選,參考日本及德國模式,提出結合個人對比民調的類全民調。不過,兩方看似靠近,實際上卻漸行漸遠。

柯文哲堅持的模式,基本上跟美國總統制「贏者全拿」模式相同。他認爲用公平模式產生最佳人選是基本底線,否則即是分贓。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就在贏者全拿本身,因爲我國現行體制,總統權力極大,副手只能備位,憲政上幾無實質權力。全民調的結果,幾乎等於一翻兩瞪眼,小黨固然可以小博大,但對大黨來說,卻可能全盤皆墨,賭注過大。這種成王敗寇的結果,看不見共同理念與目標、看不到重要職位的合作,當然也展現不了權力分享的精神。

柯文哲日前與跨黨派學者召開聯合政府座談會,他清楚指出,當前憲政問題核心是我們贏者全拿的超級大總統制,柯甚至批評這是「民選皇帝制」,因此主張逐步往內閣制靠攏,包括閣揆必須經過國會同意,也同意組成聯合政府。儘管他對總統「贏者全拿」嚴厲批評,但是對於藍白合拋出的全民調初選模式卻複製着這個他所痛恨的邏輯。

細究國民黨第二輪的日本與德國模式,儘管向全民調修正,但帶有更多內閣制的意涵,與柯文哲前述主張呼應。內閣制強調的是國會多數組成政府,理念上是貫徹民主多數決的原則,說白了就是依照國會政治實力來分配政治權力。更重要的是,內閣制本質上融合著權力分享的概念,特別是當國會各黨都無法單獨過半時,就必須和其他政黨合作、妥協,必須和理念相同或接近的人攜手,而不是靠一個人的單打獨鬥。柯文哲也認爲這樣的模式比較不會造成肅殺的選舉氣氛,有助減少社會對立。

國民黨提出的德國模式或日本模式,前者納入民衆對政黨的支持度,後者強調潛在國會議員的影響力;無論如何,都考量到國會集體政治實力的重要性,而不僅僅仰賴個人光芒的主導,這正是內閣制與總統制的分野,也是全民調看不見的盲點。日本模式看似對國民黨有利,但若說德國模式一定對國民黨有利,恐怕也言過其實。

對於憲政體制的沉痾,從體制上翻轉思考邏輯,與柯文哲希望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完全相容。況且柯文哲對於內閣制與聯合政府也已表態支持,沒有理由一面說要朝內閣制權力分享與強調妥協合作的方向靠攏,另一面卻又堅持依循總統制「整碗捧去」的老路。今天藍白之所以難合,有共同目標卻仍揮不去殺伐之氣,不正是因爲難脫「贏者全拿」的這種舊思維所致!

臺灣的政治文化需要重塑,政治與選舉的極端對立也必須設法化解,但是這絕不是光靠嘴上說要改變就可以達到。要改變現行總統權力過大的問題,要往內閣制靠攏,要翻轉政治文化,要減緩社會對立,要跳脫藍綠惡鬥,第一步恐怕更需要從柯文哲自身的改變做起。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