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楊丞琳爲何不能是廣東人?(張鈞凱)
蔡總統「客家妹」的理據,據維基百科所載,其祖父出身於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而楊丞琳祖籍廣東合浦,嚴格說起來,她們兩人還是廣東老鄉呢!(圖/楊丞琳facebook)
楊丞琳在大陸節目上坦言早年家庭經濟壓力大,「在臺灣沒吃過什麼海鮮,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一張斷章取義的字幕截圖,引爆網路輿論,連內政部臉書小編也補上一刀「笑死」。
不滿楊丞琳這番自白的人,認爲她爲了要在對岸市場賺人民幣,所以不惜醜化、詆譭臺灣。不過熟悉大陸網路輿論生態的人應該也知道,在兩岸民間怒目相視的今天,要是這段首播於7月3日的對話真有「辱臺」味道,恐怕早就被大陸的一些KOL拿出來大做文章、開酸臺灣連海鮮都吃不起,不會等到兩個多月過後才被某些人「如獲至寶」般挖了出來。
此次網路「衆怒」之所以如此快被點燃,光憑「海鮮奢侈」是不夠的,最主要的引信還是觸及臺灣意識形態敏感神經的「廣東人」之說。人們既訝異又憤慨,一個明明在臺北出生的「正港臺灣人」,何以「自我矮化」爲廣東人,還有綠營政治人物跳出來勸她「儘快放棄臺灣籍」。
不過他們大概都忘了臺灣民主政治史有一項「特色」,那就是兩蔣之後的總統都是「客家人」。
曾稱22歲以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正是客家原鄉,任總統時拜年影片不忘製播客語版本,不過是用配音的方式。閩南語說得極溜的陳水扁,競選總統時也強調「祖先來自福建省詔安縣二都鄭日堡,是百分之百的客家莊,我是客家人一點都假不了。」馬英九則是年年到苗栗馬家莊祭祖又發紅包,稱父親告之他們是「湖南客家人」。而曾經每晚惡補、秘練三年客家話的蔡英文,大選時也喊出「客家人挺客家妹」的口號。
四位總統爲了擴大羣衆支持基礎,無不搬出祖籍強調自己的客家血統,臺灣民衆也見怪不怪,政治人物套近乎的方式所在多有。至於蔡總統「客家妹」的理據,據維基百科所載,其祖父出身於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而楊丞琳祖籍廣東合浦,嚴格說起來,她們兩人還是廣東老鄉呢!
平心而論,楊丞琳在大陸節目與來賓對話時,搬出自己的祖籍拉近彼此關係,在常民的生活經驗中應屬人之常情。比如我的先祖在清康熙年間自泉州晉江遷臺,如今遇到福建的朋友時,多少也會和他們聊一聊祖居地的話題。已故著名作家陳映真曾回憶,他們家族代代相傳一個神奇地址:「大清國,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石盤頭,樓仔厝……」。在臺灣歷史洪流中,「去中國化」其實是很晚近纔出現的現象,不代表人人都忘了自己的根與本。
更何況臺灣民主一向自豪於多元包容,民進黨基於臺獨立場,曾在2004年通過《族羣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強調「建立臺灣主體性並非排外主義」、「族羣歧視言行應予譴責」等主張。而出身做爲人的尊嚴,不應受到歧視,在臺灣社會進步運動的長年推動下也得到了確立。
蔡英文今年5月4日出席《親愛的家鄉,你好嗎?》新書發表會時,才說過「過去的400年我們是移民社會,我們現在還展開雙手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讓臺灣更加豐富,現在各位是新移民、新二代,400年後也是臺灣的祖先了。」那麼當祖輩來自廣東的楊丞琳遭到各種「只問出身」的網路霸凌時,祖輩來自廣東客家原鄉的蔡英文總統,不是更應該出來制止這樣的惡意行爲嗎?
回想臺灣光復之初,由於經歷50年殖民統治與大陸產生的隔閡,今天廣受臺灣社會敬重的本省前輩作家楊逵,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前一個多月,與來自大陸的記者王思翔創刊合編《文化交流》雜誌,目的之一就是爲了要促進省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第一輯還刊登了一幅名爲《交流乎?絕流乎?》的漫畫,訴求「咱們都是苦難的中國人!」
近二十多年來,就算「去中國化」在臺灣蔚爲主流,但以今日之我去否定昨日之我的做法,難道不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曲解和背叛?楊丞琳一句「我是廣東人」,並未否認她「在臺北長大」的事實,反而體現出了臺灣歷史的複雜與多元。只因出身就要遭到無情的出征,還出現要她自我「取消」的聲音,眼前兩岸的惡意螺旋不斷在上升,連社會內部也涌現了非友即敵的撕裂與對立。爲了政治利益操弄至此,可說是大開歷史倒車。(作者爲《香港01》駐臺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