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亞洲核能復興 臺灣成例外(彭蕙仙)
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電力市場報告》,預測亞洲將出現所謂的「核能復興」。圖爲東電柏崎刈羽電廠。(圖/WNN)
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電力市場報告》,回顧2022年和2025年之前的電力概況。這份報告除了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將會成爲全球最大電力來源之外,還預測,亞洲將出現所謂的「核能復興」。
另一方面,日前11個歐洲聯盟成員國舉行了能源部長會議,他們表示,爲了加速歐洲擺脫造成高碳排的化石燃料,11國決定在覈能領域加強合作;法國生態轉型部更表示,「法國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核能聯盟」,因這將可以幫助法國和歐洲實現氣候目標。
根據IEA的這份全球電力市場報告,2023年至2025年,全球電力系統的核能發電量將成長4%,是2015年到2019年成長2%的兩倍之多;2025年全球新增核能發電量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與韓國。其中,中國和印度正在努力建造更多新的反應爐,日本和韓國則已經取消反核政策。
韓國總統尹錫悅除了已表示要提高核能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30%之外,他還要讓韓國成爲核設備和技術的主要出口國。尹錫悅政府推動碳中和的做法是整合核能和再生能源,兩者並行不偏廢其一。日本岸田政府則在2月28日通過了以《原子能基本法》爲核心的一系列5項修法,延長核電廠服役年限,未來日本核電廠的實際服役時間將可超過60年,而這項修法也確立了日本以核能爲主的能源政策。首次將「供應穩定電力」和「實現無碳社會」列爲國家責任與任務的岸田政府明確表示,未來將會活用核電廠。
彭博社曾報導,受到全球能源危機的影響,亞洲各國正努力讓核電重生。除了前述的中印日韓,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和新加坡,也都正在全力探索新的核能技術以發展核電。彭博社的結論是:「臺灣是少數仍堅持未來邁向非核的國家。」
英國獨立媒體《Carbon Brief》指出,再生能源和核能將是因應未來電力需求的主力。IEA也認爲,核能可以加速全球電力去碳的進程,各國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使用核能將可有效協助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強化能源轉型的系統安全。
IEA的報告表示,核能是僅次於水力的全球第二大低碳電源,而目前32個國家合計的413GW核能機組運轉中,約63%的機組已運轉逾30年,包括比利時、韓國和上述的日本等多個國家,正陸續延後核能的除役時程。
我國即將在3月除役的核二2號機,自1983年服役以來,使用了40年,使用年限遠遠低於國際的核電機組。事實上,民進黨蔡政府上任以來陸續除役的核電機組,包括2018年的核一1號機組、2019年的核一2號機組、2021年的核二1號機組,服役期間全都是40年,按目前國際的慣例和實際做法,如果蔡政府願意,其實都可以延役20年以上。很可惜的是,蔡政府完全不顧臺灣用電電量需求成長及綠電無法及時補足電力缺口的現實問題,執意去核,結果除了缺電的危機如影隨形,電價的調漲也無可避免。
經濟部日前陸續召開了2場電價審議前的預備會議,並將在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考量到臺電的累積虧損,產業和民生電價將會再度調漲。只因爲蔡英文的非核偏執狂,民衆和企業承受了原本不必承受的漲價之苦,可悲啊!